曾經心動Zzz 作品

第973章 移民實邊

  曾水懷著心中的疑惑,離京南下,跟隨謝遷的隊伍踏上了去江南的路途。

  朝中的大臣們幾乎沒人關注太子多久沒有露面,皇帝都不上朝了,幾乎所有朝政都歸屬於內閣以及各部,權力也意味著責任,他們自己各自的事情還忙不過來呢,誰還有閒心關注太子的事情。

  原先京官地方官都有明確的職責劃分,只是百多年下來,許多規則早就形同虛設,就那點微薄的俸祿,別說為朝廷辦事,能不餓死就算命大了。

  官場既有朱元璋當年親自制定的明規則,也有各種實際通行的潛規則,明規則大家都無視也就法不責眾,可是潛規則觸犯了,那才是寸步難行,丟官罷職都有可能。

  儘管正式的制度改革要等謝遷幾年後進行,曾凡也不介意先做些前期工作,為後面的改革消除一些障礙,讓官員們提前有些心理準備。

  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仿照後宮機構的改革,曾凡示意吏部對京官的考核制度做出了調整,皇權下放,官員們的權責重新劃分也是應有之義,誰也不能說什麼。

  這次調整要結合實際情況,增強可行性,規定哪些必須做到,哪些嚴厲禁止,觸犯了如何處罰等等。

  當然不能既讓馬兒跑,又讓馬兒不吃草,那是純粹難為人,曾凡沒有朱元璋那麼蠻不講理,新規定也大幅度上調了官員的薪俸和各種福利待遇。

  大明最不缺乏的就是各種貪官汙吏,曾凡有意念場的存在,各家的賬本比他們本人還清楚,挨個的清理抄沒一遍,足夠給全國官員開上幾年工資了。

  雙管齊下,整個京城的官場環境為之一清,外地官員進京後,頓時感覺好過了許多,再也不需要送什麼門包,冰敬炭敬,各種孝敬,花費大為節省,各衙門辦事的效率也大為提升,上下官吏態度也完全大變樣。

  庸人和能人大多都是相對而言,放到正確的位置,有好的制度堅持執行,每個人都可以變成能人,都能發揮正面的作用。

  在他的意念場和新的考核規則雙重作用下,當然也少不了接連查抄的一個個貪官汙吏的震懾,京官們都像上緊了發條的機器,一個個都變得兢兢業業起來。

  督察院門口每天都排滿了等待自首的隊伍,這也是與京官的考核規則一同下發的自首規則,官吏無論多嚴重的罪行,只要自首坦白都會減輕一等,如果只是根據過去的潛規則行事,罪行不嚴重,全部坦白後,可以繳納罰金不咎既往。

  當然,如果避重就輕,企圖矇混過關,那就罪加一等,正好蒙古那邊正在建設的衛所城市需要大量勞動力,過去義務燒窯或者砸石頭吧!

  兀良哈三衛主要領地都在遼東,他們的實力得到加強,對大明更加忠心,曾凡讓內閣擬定政策有計劃的移民遼東。

  內地人口過多,土地產出能力難以供養那麼多人,偏偏土地的收成又被國家、地主、層層官吏大量收走,富者田連阡陌,貧者衣不蔽體,好年景還能湊合活下去,一旦遇到災荒往往就是餓殍遍野,民不聊生。

  直接剝奪大地主的土地太激進,容易引發反彈,可以先嚐試將那些無地農民遷到關外,開荒種地,建立城池,慢慢的發展起來。

  這時候的女真人還分散為多個小部落,在深山老林裡面狩獵挖人參,眾多部落各過各的不成氣候,移民幾百萬過去,讓他們那點人繼續保留優良傳統也不錯。

  以後組建西征隊伍,可以挑選精銳組成先鋒部隊,發揮他們敢打敢拼的特長,為華國開疆拓土,一樣會過上好日子,總比進入中原後帶著整個國家一起墮落強得多。

  對於曾凡安排的任務,內閣官員當然不會反對,反而會各盡所能的拾遺補缺,將計劃考慮的更周密,便於實際執行。

  後世的史籍記載,再過幾年,北直隸就會爆發劉六劉七起義,短短時間就聚集起數萬人馬響應,縱橫南直隸、北直隸、山東、河南、湖廣數個省份,朝廷花費數年時間才勉強平定下來,普通平民死傷不計其數。

  這次起義的根源就是朝廷的養馬政策。

  為保證明軍邊馬的供應,自明朝建國以來,朝廷強令河北等地農民充當養馬戶。

  馬戶的徭役負擔極其沉重,為保證養好馬要付出很大代價,不僅耽誤農業生產,而且當所養馬匹死亡或種馬孳生不及額時,還要賠償損失,農民為此賣田產、鬻男女的不在少數,當時有人形容為“江南之患糧為最,河北之患馬為最”。

  河北臨近京師,正是廠衛特務、官僚地主施虐的地方,加上土地兼併劇烈,剝削壓迫十分殘酷,本來就是人多地少,養馬的政策更加重了百姓的負擔,還有酷吏盤剝,典型是官逼民反。

  基本解除了北疆的邊患威脅後,不合時宜的馬政最先被廢除掉,但是人多地少的根本問題不解決,也是巨大的隱患。

  曾凡提議的移民遼東計劃,正好先在河北、山東等地施行起來,距離比較近,可以減輕移民路上、到了之後的安置費用。

  兩省有大量無地農民,都是天然的移民人口,去了可以每戶分給百畝土地,開墾出來種上五年就是自己的了。

  有勇力的移民青壯還可以報名參軍,不用全家轉為軍戶,被錄取後同樣可以獎勵百畝土地,立軍功照樣有機會封妻廕子。

  這項政策一出,儘管觀望的人佔大多數,可是也有不少膽大的年輕人報名,反正在老家一輩子給人當佃戶,看不到出頭之日,何不去遼東拼搏一把試試呢!

  在曾凡意念場作用下,劉寵、劉晨、齊彥名等幾個後世起義的核心人物都報名參加,也算去除了一大隱患。

  有意念場的存在,類似的起義不可能在他眼皮子底下發生,曾凡主要是覺得他們算是人才,不能浪費,去東北後參軍入伍,將來完全可以把勇武用在為國家開疆拓土上面,一樣可以功成名就,而不是像另一個時空一樣,成為悲劇人物。

  移民實邊政策最早可追溯到先秦。

  戰國初期的楚國,位於人煙稀少的南方,曾遷移貴族到邊境披荊斬棘,拓展自己的領地,使楚國熊氏從最初小小的子爵封地,逐漸發展成春秋戰國時期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無論是春秋五霸,還是戰國七雄,都是無法忽視的存在。

  漢武帝時,為加強北方邊防,公元前一一九年,一次就移民七十餘萬口,充實北方諸郡,實行兵農結合,既減輕了國家的兵餉負擔,又保證了邊境的安全。

  移民實邊歷朝歷代一直在斷斷續續的執行,明朝初年也大規模施行過,河北山東等地許多民眾,都是從山西遷移過來的後代。

  現在的遼東衛所軍戶大多數都是明初的移民,只是立國百年後,很多制度成了祖宗規條動不得,除了少量流刑罪犯,朝廷再無動力組織大規模移民實邊了。

  蒙東一戰把邊患威脅基本解除了,那些能鬧事的蒙古部落大小頭領都抓來了京城養老,普通老百姓也知道遼東從此安定。

  第一批移民示範效應很重要,數量不需要太多,朝廷只徵集了三千戶移民遼東都司下屬的定遼衛,這裡不在衛所最前沿,位置靠後相對安全,因為衛所軍戶數量有限,同樣有大量荒地等待開發。

  三千戶總共兩萬多人過去,按計劃每戶百畝,五年內可以開發出三十萬畝良田,產出的糧食他們自己肯定吃不了,朝廷收購過來,可以繼續安置更多的移民。

  這個計劃可以滾雪球的不斷執行下去,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到時候整個東北都將徹底安定下來,變成實打實的大明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