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旻顏良 作品

第七十七章 輾轉千萬裡,一朝定戎機1(第2頁)

  阿不滿金當然不能這麼說。

  其人翻譯為:大漢朝廷至此,乃為烏孫開闢商路、扶助俺等烏孫人耕種、建工坊而來,大漢朝廷非但錙銖不取,且甘願為烏孫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對於大漢軍隊慘無人道的殲滅戰,阿不滿金將其解釋為:

  俺曾盡力規勸無道昏君未果,反而為無道昏君所囚禁,無道昏君為一己私慾、冒天下之大不韙,先後妄想設伏、集舉國之力全殲大漢軍隊,大漢軍隊出於自保,只好反擊。

  而大漢軍隊之戰力如何,諸位皆曾親眼目睹。是故,一切皆因無道昏君倒行逆施、朝廷大軍不得已而為之也!

  與老丈人心有靈犀的苟哥,再次適時表演。

  其人表情無比沉痛愧疚,再次向烏孫人群作揖致歉。

  至此,烏孫人已基本上原諒了真正的兇手苟哥,同時愈發痛恨那無道昏君。

  最後,阿不滿金朗聲道。

  “大漢朝廷為表歉意,願無償援助俺烏孫,為俺烏孫開墾良田、種植小麥及苜蓿,同時建立工坊參與互市。

  此外,凡有勇士陣亡之家,一律賜良田二十畝、由大漢軍隊助其家種植小麥及苜蓿。”

  在聽到阿不滿金最後一句話之後,原本悲愴、激憤的烏孫人們,暫時忘記了悲痛和仇恨,忍不住振臂歡呼起來。

  源自於匈奴人的烏孫人,與其先祖匈奴人一樣以遊牧為生,不會種田。

  直至班超建立西域都護府,烏孫人才在王城周邊小範圍種田…

  但沒有漢人手把手教,其收成可想而知。

  甚至,即便多年經驗積累下來,烏孫人也就只能種一種苜蓿這等簡單易種、畝產還不低的作物。

  但這不代表烏孫人不羨慕以農牧為生的大宛、莎車、龜茲等國。

  遊牧的烏孫人活動範圍極大,且遊牧生活有多苦,烏孫人冷暖自知。

  綜上,對於漢人不將烏孫當外人、無償提供農業援助的行為,烏孫人是發自肺腑地感激。

  話說回來,為了化解仇恨、建設烏孫國這一西域重要據點,苟哥可謂下足了血本。

  別的不說,僅農具這一項,烏孫國缺口便極大!

  以是故,趙旻不但急需運來大量農具,還必須儘快調來匠人、在最短時間內建立冶煉工坊、就地生產農具。

  因為烏孫國地處後世伊犁,該地區煤、鐵等礦產資源豐富,金銀儲量也極高…儘管烏孫國金礦的儲量遠不及康居國。

  總而言之,在阿不滿金、苟哥二人的默契配合、思想宣傳、各種算計之下,鍋都被甩給畏罪自刎的烏孫國主;

  而在烏孫人心中,大漢朝廷從兇手變成了大善人…

  改變輿論導向、做好思想宣傳工作之後,苟哥順勢取出自己對烏孫國開墾良田、興修水利改造行動的設計初稿。

  經過其人一番巧舌如簧、阿不滿金繼續添油加醋,烏孫人對自己未來的美好生活,充滿了幻想和憧憬。

  至此,苟哥的計策大功告成。

  接下來便是新國王登基大典…

  專注於安撫烏孫人的苟哥,始終未察覺,有一對美眸一直在脈脈凝視著他。

  【作者題外話】:苟哥是真的狗啊!

  烏孫人的習俗幾乎與匈奴人相同,但烏孫人沒有王庭,而有王城。

  烏孫人的貴族、官吏,實則是各部落的頭目。

  接著上一章繼續為您說。

  曹植之死與卞太后僅隔兩年。

  曹植在太和五年(231)乞求入京,遭明帝拒絕;

  其人又不識抬舉地提出要“參軍”,居然還提前獲知了明帝的“親征時間”,大為明帝憎惡。

  被鴻臚所下發士息書,期會甚急。又聞豹尾已建,戎軒騖駕,陛下將復勞玉躬,擾掛神思。臣誠竦息,不遑寧處。願得策馬執鞭,首當塵露。--《魏書十九陳王傳》

  雖然明帝對曹植的上疏“好文相答”。

  然而翌年(232)再度遷徙曹植封地,將其徙至陳國。

  其人真實態度可見一斑。

  帝輒優文答報。其年冬,詔諸王朝六年正月。其二月,以陳四縣封植為陳王,邑三千五百戶。--《魏書十九陳王傳》

  寫景抒情,借物言事,陳壽的春秋筆法,實在是高。

  明帝對曹植“雄心不死”、“屢屢求兵”的行為、厭惡到髮指。屢次削減曹植封地人戶。

  曹植名為藩王,麾下老弱殘兵不過百人,僚屬皆市井無賴,禁絕其與英俊交遊。

  藩國既自峻迫,寮屬皆賈豎下才,兵人給其殘老,大數不過二百人。又植以前過,事事復減半。--《魏書十九陳王傳》

  明帝徵兵,明知曹植“地狹人寡”,卻故意從其封地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