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旻顏良 作品

第七章 冬去春復至,斗轉引星移7(第2頁)

  在意外遇害之前(西曆200年),孫策從未考慮過傳位給孫權。

  彼時張昭等人甚至認為,孫權的弟弟孫翊,上臺的幾率都比孫權要大。

  (孫)翊名儼,性似(孫)策。(孫)策臨卒,張昭等謂策當以兵屬儼。

  摘自魚豢《典略》

  孫策最初的想法,是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孫紹。

  紹者,繼承也。

  (孫)權稱尊號,追諡(孫)策曰長沙桓王,封(孫策)子(孫)紹為吳侯。摘自

  《吳書之孫討逆傳》

  紹,繼也。

  出自《說文解字》

  孫紹成年後,承襲了其父的吳侯爵位。

  但“吳侯”的政治隱喻過於強烈,最終孫紹的吳侯頭銜被孫權褫奪,改封上虞侯。

  (孫權)封(孫策)子(孫)紹為吳侯,後改封上虞侯。

  摘自《吳書之孫討逆傳》

  上虞縣在會稽郡,可知是孫權刻意削弱孫策子嗣與“吳地”的關聯。

  至於吳侯爵位,則被孫權收歸囊中,賜予自己的直系子孫;

  最終,由孫登的兒子孫英(孫權之孫),繼承了吳侯爵位。

  (孫登)子璠、希,皆早卒,次子(孫)英,封吳侯。

  摘自《吳書孫登傳》

  一言蔽之,在爭奪統緒、正朔及繼位權時,古今中外的所有皇室都一個尿性:

  毫無親情!

  因此,熟知歷史的趙旻,才會毫不猶豫答應孫策的託付。

  如此,對所有人而言都是好事。

  何況對孫家人來說,趙旻絕對不能算外人。

  儘管趙旻非常不喜歡孫權,但為了孫策,趙旻還是不得不如此做。

  香妹子或許想不到這麼多,但她至少已清楚,趙旻用心良苦。

  大喬見香妹子默然不語,便擦乾淚水,柔聲道。

  “阿香,妾竊以為,或許從文心中仍對吳侯懷有愧疚,故而從文方才如此鼎力相助孫家渡過此難關。”

  香妹子有些驚愕地看向大喬,妹子霍然發覺,大喬竟然如此懂趙旻。

  衛府書房內。

  趙旻為已熟睡的孫紹掖好被角、將這熊孩子裹得嚴嚴實實,然後其人披上大氅,負手走到窗前,蹙眉遙望東南方、眼中隱現淚光。

  如是,江南之亂後,短短半月間,逝者安息,而生者的日子復又歸於平靜。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app,&~更多.免費*好書請下載塔~讀-小說app。

  兩日後,桓階率一眾流寓荊州之士人先至許都;

  其後數日,費觀也護送石韜、崔州平和龐統歸來。

  石韜、崔州平、龐統、司馬芝、王粲、裴潛、繁欽、傅巽、和洽等人,有效補充了趙旻的人才庫。

  歷史上的建安七子之一王粲,是一名優秀的筆桿子;

  司馬芝、裴潛…等人,皆是能吏幹吏,其中傅巽還是涼州北地人、西漢名臣傅介子之後人、當年涼州義士傅燮的族親。

  石韜、崔州平目前便足以勝任一州刺史;

  至於龐統,則更是趙旻所急需的重設西域都護府的重要即戰力。

  趙旻終於從孫策意外身亡的悲痛中緩過勁來。

  在此期間,來自涼州、益州、中原、江南的好消息接踵而至。

  【作者題外話】:這一章,咱們詳細聊一聊,孫權是如何對待孫策一脈後人的。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孫權稱帝后,曾追封其兄孫策為長沙桓王。對此,《三國志》作者陳壽頗有微詞。

  陳壽認為孫策有定鼎江東之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尊崇,在義理上顯得過於吝嗇。

  割據江東,(孫)策之基兆也,而(孫)權尊崇未至,(策)子(孫紹)止侯爵,於義儉矣。--《吳書孫討逆傳》

  客觀評價,孫權賜予孫策的封號確實配不上他的功績與地位。但事件背後,涉及到複雜的政治因素。

  其一是統緒問題。

  孫策是孫堅的嫡長子,孫權又以“兄終弟及”的形式上臺,因此對孫策地位的安排,關乎東吳的承繼統緒。

  其二是孫策與江東大族的關係問題。

  在征伐江東的過程中,孫策“誅戮名豪,威行鄰國”,吳郡、會稽大姓屢受迫害。在此背景下,如果過分尊崇孫策,無疑會使江東大族心生疑懼,破壞孫權的統治基礎。

  但無論如何,孫權,尤其是孫權一脈的後人,對待孫策後人,都顯得格外刻薄!

  孫策未能被追尊為皇帝,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統緒問題。

  孫策“轉鬥千里,盡有江東之地”,論功績,他當然配得上皇帝封號,但最終卻僅得王爵。毫無疑問,這是孫權刻意打壓所致。

  孫策為人,明果獨斷,勇蓋天下……轉鬥千里,盡有江南之地。--《傅子》

  討逆(討逆將軍孫策)繼世,廓定六郡。--《江表傳》

  有趣的是,孫權稱帝后(229)追封孫策為王,卻追封孫堅為帝。

  (孫權)追尊父破虜將軍(孫)堅為武烈皇帝,母吳氏為武烈皇后。--《吳書吳主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