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旻顏良 作品

第四章 鶴關音信斷,龍門道路長上(第3頁)

  (袁紹)與張孟卓(張邈)、何伯求(何顒)、吳子卿、許子遠(許攸)、伍德瑜(伍瓊)等皆為奔走之友。--《英雄記》

  (韓)馥懷懼,從(袁)紹索去,往依張邈。後紹遣使詣邈,有所計議,與邈耳語。馥在坐上,謂見圖構,無何,起至溷(廁所)自殺。--《魏書袁紹傳》

  韓馥見狀,知道末日到來,如廁自盡,結束了自己的悲慘人生。

  韓馥“性素恇怯”,確係庸才;

  但是韓馥讓位,卻也不完全是闇弱個性導致。

  在兩漢的察舉制度下,“二重君主觀”盛行,郡吏只知有郡守,不知有天子。

  所謂“二重君主觀”,通俗解釋便是:

  我附庸的附庸,不算是我的附庸。

  郡守因此被稱作“郡朝”或“本朝”。

  塔讀^小說更多優質免費小說,無廣告在@線免<費閱<讀!>^>

  這便是所謂“郡國本位化”。

  (劉)寵勞之曰:“父老何自苦?”對曰:“山谷鄙生,未嘗識郡朝(指太守)。”--《後漢書劉寵傳》

  將吏士民皆垂泣曰:“明府(廣陵人臧洪)與袁氏本無怨隙,今為本朝(指廣陵太守張超)郡將之故,自致殘困。”--《魏書臧洪傳》

  同時,不同轄區之間,官員又互不統屬,因此“外來和尚難唸經”。

  本縣的縣令,可以公開駁斥外州郡守的面子。

  比如賈逵出任弘農太守時,軍屯區的屯田都尉(位比縣令)便敢“言語不順”。

  (賈)逵疑屯田都尉藏亡民。都尉自以不屬(弘農)郡,言語不順。--《魏書賈逵傳》

  孫堅出任長沙太守時曾想“越境征討”,遭遇主簿阻撓;

  孫堅北上南陽時,太守張諮又拒絕調撥軍糧,理由是“孫堅鄰郡二千石,不應調發”。

  (孫)堅到南陽,移檄太守請軍糧。(張)諮以問綱紀,綱紀曰:“(孫)堅鄰郡二千石,不應調發。”(張)諮遂不與。--《英雄記》

  本書~.首發:塔讀*小@說-App&——免<費無廣告無彈窗,還能*@跟書友們一<起互動^。

  衛廣來曾指出:“皇權世俗化、士大夫家族化、郡國本位化是漢末喪亂的關鍵因素。”

  因此韓馥與袁紹的關係,其實可以視作“郡國本位化”的一種變態形式。

  注意:此事詳見衛廣來《漢魏晉皇權嬗代》。

  韓馥是“袁氏故吏”,受袁紹宗族的舉薦而出仕,因此他與袁氏之間,存在著“恩主”與“門生”關係。

  雖然這種隱性關係沒有被正式制度化,但長期存在併發揮作用。

  韓馥名為一方藩鎮,但他既非冀州人,出鎮時間又短(189-191),在河北地方毫無根基。

  因此他在“州里人”袁紹面前,便不自覺地矮了一頭。

  何況袁紹家族是韓馥的仕途舉主,佔據君臣綱常的名分。

  韓氏“世為著姓”,伏膺儒教,因此才會說出“度德而讓,古人所貴”的言論。

  復旦大學教授韓升,在論述東漢滅亡始末時,曾歸因於“思潮紛起”與“道德摒棄”,即思想文化層面的失控。

  本書~.首發:塔讀*小@說-App&——免<費無廣告無彈窗,還能*@跟書友們一<起互動^。

  注意:此事詳見《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絡》,作者仇鹿鳴,撰序者韓升。

  同樣出身於汝穎大族,“好遊俠”的袁紹,戰勝了“尚德行”的韓馥,側面反映了儒教倫理秩序在亂世中的崩潰與瓦解。

  同時,另一批崇尚刑名之學的潁川名士(荀攸、郭嘉、趙儼、鍾繇)逐漸崛起,也預示著法家的昌盛時代即將來臨。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韓馥的個人命運,與時代背景和學術風氣息息相關,探究其榮辱曲折,有助於理解歷史變動的實質。

  漢末三國很多記載,若不結合彼時的背景和環境,確實很難理解!

  這也是許多浮於表面、不明內情的小學生誕生的根本原因之一。

  因為我們看到的記載,若按照我們現代人的價值觀來分析理解,或許與彼時的真實情況南轅北轍。

  諸君不必擔憂,雲某自當負責為諸君解讀。

  最後再強調一句。

  本書~.首發:塔讀*小@說-App&——免<費無廣告無彈窗,還能*@跟書友們一<起互動^。

  通過深入研究解讀漢末三國曆史,雲某愈發認為,隱於種種陰暗血腥之下的,實則是無數浩然英雄之氣。

  所以,羅先生才能寫出英雄氣馳騁縱橫的《三國演義》!

  悲哉!

  大哉!

  壯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