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旻顏良 作品

第一百三十二章 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下(第2頁)

  接著上一章,繼續為您說。

  (9)諸葛誕

  諸葛誕出身琅琊,是諸葛亮族弟,陽都諸葛氏名噪一時,在東晉時還有過“爭論族姓”的記載(見《晉書諸葛恢傳》),可知其亦屬高門子弟。

  因諸葛誕曾參與過反抗司馬家族的“淮南三叛”,因此他被錄入浮華黨人名單,與何晏存在相似的問題,即“是否存在司馬氏的刻意抹黑”。

  從《董昭傳》與《盧毓傳》的記載看,基本可以確定,諸葛誕確實參與過浮華案,且因此被明帝所惡,免官廢黜。

  諸葛誕、鄧颺等馳名譽,有四聰八達之誚,(明)帝疾之。--《魏書盧毓傳》

  (董昭曰)當今年少,不復以學問為本,專更以交遊為業;合黨連群,互相褒嘆……(明)帝於是發切詔,斥免諸葛誕、鄧颺等。--《魏書董昭傳》

  (10)夏侯玄

  夏侯玄的父親,是徵南大將軍、夏侯淵從侄夏侯尚,夏侯玄的母親,則是大將軍曹真的姊妹。

  本小。說首--發^站>點&~為@:塔讀小說App

  夏侯玄屬於典型的天潢貴胄,被稱作“名重一時”,甚至被擁戴為浮華黨徒的“宗主”。

  何晏以材辯,顯於貴戚之間;鄧颺好變通,合徒黨,鬻聲名於閭閻(指民間);夏侯玄以貴臣子,少有重名,為之宗主。--《傅子》

  作為頂級皇親國戚的夏侯玄,自然很有幾分“以人倫自詡”(褒貶臧否)的派頭,不僅大肆結黨,甚至敢在明帝面前公開甩臉子,給明帝的小舅子、毛皇后之弟毛曾吃閉門羹。

  (夏侯)玄字太初。少知名,弱冠為散騎黃門侍郎。嘗進見,與皇后弟毛曾並坐,玄恥之,不悅形之於色。--《魏書夏侯玄傳》

  明帝因此大怒,將夏侯玄貶官。

  明帝恨之,左遷(夏侯玄)為羽林監。--《魏書夏侯玄傳》

  後來浮華案發,夏侯玄被一擼到底,禁錮終身(禁錮並不是下獄囚禁,而是罷斥不用)。

  直到明帝死後(239),曹爽粉墨登場,夏侯玄才重獲新生。

  理由也很簡單,夏侯玄的生母是曹真姊妹,曹爽是曹真兒子,所以二人為中表親。

  正始初,曹爽輔政。(夏侯)玄,爽之姑子也。--《魏書夏侯玄傳》

  塔讀^小說更多優質免費小說,無廣告在@線免<費閱<讀!>^>

  夏侯玄的“浮華領袖”身份,出處極多,無可置疑。

  他與何晏、司馬師等集團成員深相交接。

  何晏曾大談玄遠,品題人物,稱自己為“神”,稱夏侯玄為“深”,稱司馬師“成天下之務”,可見三人青年時代的親密關係。

  興起清談之風的何晏,活該不得好死!

  (何)晏嘗曰:“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泰初(夏侯玄)是也;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司馬子元(司馬師)是也;惟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吾聞其語,未見其人(指何晏自己)。”--《魏氏春秋》

  浮華子弟中,另有知名而不知姓的“疇”、“備”二人,與上述諸人合計十二人。

  是時,當世俊士散騎常侍夏侯玄、尚書諸葛誕、鄧颺之徒,共相顯表,以(夏侯)玄、疇四人為四聰,(諸葛)誕、備八人為八達……(明)帝以構長浮華,皆免官廢職。--《魏晉世語》

  接下來要重點談談司馬師、司馬昭與傅嘏。

  浮華案中的司馬家族:

  浮華案中,至少有一個名字,曾被刻意隱去,即司馬師。

  首發&:塔>-讀小說

  司馬兄弟是夏侯玄與何晏的“玄談之友”,共同品題人物,標榜聲名。

  從可見的史料記載來看,司馬兄弟遭到的禁錮,其程度遠甚於何晏與夏侯玄。晏、玄二人還能“頗為冗官”,司馬兄弟是直接禁錮終身,不得出仕。

  至少可以從兩方面看出司馬師的浮華黨人身份:

  其一是交際圈,其二是出仕時間。

  (1)交際圈

  《魏氏春秋》稱何晏與夏侯玄結黨營私,而司馬師“亦預焉”。

  即司馬師也曾深度參與了浮華活動。ÿïqujj.ċöm

  初,夏侯玄、何晏等名盛於時,司馬景王亦預焉。--《魏氏春秋》

  《晉書景帝紀》也明確寫道,司馬師“少流美譽,與何晏、夏侯玄齊名”。

  (司馬師)少流美譽,與夏侯玄、何晏齊名。--《晉書景帝紀》

  塔讀^小說更多優質免費小說,無廣告在@線免<費閱<讀!>^>

  大量史籍記載中,均可見到三人“奔走往來”的記載,考慮到何晏與夏侯玄的浮華領袖身份,司馬師絕不可能獨善其身。

  (2)出仕時間

  司馬師出仕時間極晚,在景初三年(239)曹叡死後,曹芳未改元之前。

  彼時的司馬師,已經整整三十有二。

  魏景初中,拜(司馬師)散騎常侍。--《晉書景帝紀》

  及齊王即帝位,以(司馬懿)世子(司馬)師為散騎常侍,子弟三人為列侯,四人為騎都尉。--《晉書宣帝紀》

  考慮到明帝時代(227-239)的司馬懿歷仕三朝(武、文、明),貴為太尉,司馬師卻“年逾三旬、不得出仕”,這在中古時代(中古剛好肇始於門閥初興的曹魏)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魏晉時代的官僚子弟,出仕年齡,基本集中在二十歲上下(即弱冠之年),如果父輩官兒做得夠大,那子輩的出仕時間,還可以再提前一些。

  比如鍾繇的兒子鍾毓,仗著老子在朝廷做三公,十四歲就出道為散騎侍郎。

  (鍾)毓字稚叔。年十四,為散騎侍郎,機捷談笑,有父風。--《魏書鍾毓傳》

  本書~.首發:塔讀*小@說-App&——免<費無廣告無彈窗,還能*@跟書友們一<起互動^。

  散騎侍郎、黃門侍郎、中書侍郎、散騎常侍等冗官,屬於帝國的“高級儲備幹部”。

  魏晉時代,絕大多數官僚子弟出仕,都是以“黃、散官職”為跳板,這是曹丕欽定的制度(見《曹魏名臣奏》)。

  更令人震驚的是,司馬師出道的同年(239),自己的七弟(司馬懿第七子)司馬駿也一併出仕。

  但彼時的司馬駿,年僅八歲。

  司馬駿,五六歲能書數,魏王(當作齊王)為帝,駿八歲為散騎常侍。--《晉諸公贊》

  換言之,三十二歲的司馬師,與八歲的弟弟在同年“始為官”,令人瞠目結舌。

  唯一合理的解釋,就司馬師在明帝朝(227-239)被徹底禁錮,終身不仕。

  司馬師大概是因為出道太晚,乃至自己都四十六歲了,還被吳將諸葛恪罵作“幼弱”。

  (諸葛恪曰)司馬懿先誅王凌,續自隕斃,其子(指司馬師)幼弱,而專彼大任。--《吳書諸葛恪傳》

  恐怕諸葛恪所隱喻的,並不是司馬師的年齡,而是司馬師的“仕宦資望”,亦即職業履歷。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App,&~更多.免費*好書請下載塔~讀-小說App。

  畢竟彼時一個三十多歲不得出仕的頂級官僚子弟,難免淪為魏蜀吳三國的政治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