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的野望 作品

第九十三章 新兵入伍(五)(第2頁)

  說完,裴矩手一指桌上的那本《西域圖記》,又兀自伸出舌頭,指指自己滿布脷苔的舌尖。

  看楊霆風一時沒反應過來,裴矩淡淡地說道,“我們在西域,有那麼多敵人,咱總不能將他們都殺光吧......再者......邊軍的實際戰力,到底如何,大人心中也應該有素......”

  楊霆風一愣,頓時面沉如水。

  裴矩所說,俱是事實。

  如今的邊軍,戰力早已大不如前。

  大周除紫塞邊軍外,總體採用府兵制。

  其前身,乃是太祖宇文泰將流入關中地區的六鎮軍人編成六軍,宇文泰為全軍統帥。後經過不斷編整、擴充關隴漢人豪族,直到大統十六年,已建立起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二十四開府的組織。

  一人充員府兵,則全家皆編入軍籍;後來,隋文帝楊堅在開皇十年下詔:“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軍府統領,宜依舊式。”

  成為“兵農合一”的制度,唐初承襲隋制,初置十二軍。

  府兵自備弓矢衣糧,不由朝廷供給。

  府兵徵行時,除重兵器與戰馬由封建國家供給外,其他均應自籌。府兵個人自備的資財主要是隨身七事及糧食。

  (七事應指服、被、資、物、弓箭、鞍轡、器仗)

  府兵制的特點可以簡單概括為: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兵不識將,將不知兵。

  府兵的戶籍由軍府掌握。

  和平時期府兵耕地種田,並在折衝將軍領導下進行日常訓練。https:/

  戰爭發生時,由朝廷另派將領聚集各地府兵出征,府兵作戰一般不能長期在外,也很少遠征作戰,更不能隨意更換原駐屯地。

  戰事結束後各地府兵仍歸本鎮,重新納入當地折衝將軍的管轄下。這種兵役制度的初衷本是為了解決自漢末三國、南北朝以來軍隊成為將領個人私兵的局面,有利於防範地方割據勢力重新抬頭。

  此外,府兵制還結合了屯田制,有利於農業生產,減輕國家軍費開支,部分解決了後勤供給問題,也擴大了兵源。

  而紫塞邊軍則不一樣,相比於朝廷內陸的府兵制,邊軍則更像是募兵制。

  由於邊患日深,機動性極強的草原騎兵,時常入侵中原。

  如果依然按照府兵制度,你大軍還未集結,草原人早已劫掠完畢,逃之夭夭了。

  在此背景下,這就要求邊關軍隊,必須做到兵將合一,能遠征,能於邊境長期駐防。

  也就是說,如今的邊軍,更像是募兵外加傭兵性質的軍隊,優點是兵精將猛,戰力極強,號令一出,四方響應,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

  但缺點,同樣也很明顯。

  那便是,長此以往,軍隊地方化的態勢開始形成,在外的將帥與士兵們的關係較密切,士兵之間往往是父子、兄弟、叔侄。這也導致了唐朝後期,藩鎮割據的直接原因,這是後話不表。

  話說回來,既然是募兵制,那麼糧餉皆由朝廷供給。

  由於軍隊並不屯田,全由國家掏錢供養,這就大大加重了朝廷的負擔。

  要知道,軍餉能否按時發放,直接關係到軍隊質量,說白了,有銀子就有戰鬥力。而一旦拖欠軍餉,軍隊戰力必將直線下降,爆發譁變、潰逃也是必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