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的野望 作品

第五十章 哥舒翰淵(傳·二)


  門閥。

  是門第和閥閱的合稱,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又稱門第、衣冠、世族、士族、勢族、世家、巨室等。

  從漢代開始,至三國、兩晉十六國,南北朝——累世公卿,經學世家、豪強世族,地主階層把持著政治中心,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典型門閥制度。

  這種制度,在東晉達到鼎盛。

  這種制度從確立,直到隋唐,才逐漸被以個人文化水平考試為依據的科舉制度所取代。

  另外說下,寒門,亦是門閥,指沒落的士族與大族。

  並非我們認知的庶民階級。

  只是如今,衰落了而已.......

  但說白了,寒門也是門。

  即便沒落,也並非什麼平頭老百姓,可以相比的。

  至於哥舒,一個漢化的異族,又是舉家逃難而來,又是如何能做得淮泗派的首領呢?

  這就不得不說淮泗派的由來。

  最早的淮泗集團,是指三國時期,跟隨孫策進入江東的江北勢力。

  孫吳政權在不同的發展時期,對早期跟隨起家的淮泗集團與本地江東士族之間的權力配置有所側重,但是隨著三國鼎足之勢已成,北伐難以突破,東吳政權內部的權力配置不能不朝著有利於江東士族的方向發展。

  作為淮泗集團背後靠山,孫策的弟弟孫權,不願看到江東士族過度坐大,便利用各種機會打壓江東士族的崛起。

  儘管孫權在位時尚能憑藉權威把握好淮泗集團與江東士族之間的權力平衡,安撫江東士族的不滿情緒,但是,隨著西晉大軍南下江東之際,江東士族並沒有作堅決的抵抗,而是選擇躺平。

  由於遠離權力中心,這淮泗集團和江東士族則逐漸衰弱成‘寒門’,直到西晉滅亡。

  到了南北朝時期,華夏神州進入了南北分裂、對峙的階段。

  隨著北方被胡族淪陷,大批士族門閥隨著東晉遷徙至江北淮南之地,又開拓閩、越、平俚洞,破牂柯,到539年共有一百零七個州。

  東晉滅亡後,淮泗之人,又經歷了劉宋、蕭齊、蕭梁、南陳四個朝代。

  然而,這些原吳地顯貴士族,都沒能實現昔日輝煌。

  作為華夏神州最為混亂和黑暗亂的時代,大豪族尚且是朝不保夕,更何況是小豪族,為了生存,也為了宗族的延續。

  原外戚、老淮泗集團後人、江東本土士族以及宗室私下商議,將淮泗集團分作三部,奔波於西魏、東魏、南陳三個大勢力之間。

  這在現在看來,並非是多麼高明的手段,

  無非就是商人們奉行的——永遠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正常操作。

  然而,在那個各大家族,都抱團取暖的時代。

  這一策略,可謂是亂世中的無奈之舉,但也是最管用的生存法則。

  而當時,無論軍事、經濟,還是人口的西魏,皆不如北面的死敵東魏。

  於是,那個西魏的實際掌權人——宇文泰便接納了這些外來之人,並極力聯盟拉攏,再將其中有真才實學的年輕人,與原六鎮鮮卑貴族之間通婚聯姻,以提高他們的地位。

  數年後,這些淮泗年輕人在西魏混得風生水起,逐漸進入權力中心,甚至位列三公九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