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麒麟 作品

第五百一十八章:東宮出閣(第2頁)

  正因於此,對於太上皇來說,王振有半師之誼。

  即便他是宦官之身,而且嚴格來說,並沒有真正教導過太上皇經義政事,但是,在私下裡,太上皇依舊堅持稱王振為“先生”。

  尤其是在張太皇太后死後,即便是在大庭廣眾之下,太上皇對此也毫不避諱。

  這一切的源頭,都是因為,王振對太上皇,不僅有從小陪伴的情誼,更算是太上皇的老師。

  前者,朝臣們管不了,因為無論如何,太子總是要有人侍奉的,但是後者,卻是可以論一論的!

  沈敬的觀點是,為了避免王振之禍重演,所以打從一開始,就要由翰林院和內閣大學士來負責教導太子。

  這個觀點,朝中有很多人都支持,畢竟,王振給大家帶來的陰影的確太深。

  但是,也不是沒有反對的人!

  沈敬說完之後,禮部儀制司郎中董義便出列,道。

  “陛下,臣以為不妥,東宮出閣,乃國之大事,朝廷舊制,出閣開府,備置官僚,息息相關,如今沈大人請出閣而不備府,有違禮制。”

  東宮出閣,是一件政治意義極為濃厚的事情。

  原因就在於,出閣讀書,意味著太子要脫離後宮,搬進獨屬於自己的宮中,也即是所謂的東宮。

  東宮可不僅僅意味著搬了個地方,作為儲君所居之處,它不僅具備地理上的意義,更具備著政治上的意義。

  東宮屬下,設詹事府,左右春坊,以輔太子。

  如果說,太子三師和太子三少,是屬於虛銜,更多的屬於威懾性的力量,負責身正為範,將太子導向正途,但是其實並不具體做事,

  那麼,詹事府和左右春坊,就是真正獨屬於太子的政治勢力,他們的官衙,就在東宮的旁邊,日常的所有事務,他們也基本都會參與。

  從禮制的角度而言,出閣意味著要建立東宮,而東宮的建制,本身就是包括詹事府和左右春坊的。

  所以,作為禮部具體負責禮制事宜的董義才會說,出閣而不備府,乃是有違禮制之舉。

  不過,這原本也不是什麼特別能夠站得住腳的理由,話音落下,翰林學士蕭鎡便站出來反駁道。

  “出閣而不備府,不過臨時舉措而已,是為應對東宮開蒙,恐再有王振之事,太子尚幼,若依照舊制備官,則太子不預政務,無非空有其銜而已,實則浪費朝廷人力物力。”

  毫無疑問,沈敬的這個提議,受益最大的是翰林院和內閣。

  畢竟,王振雖是禍事,但是也可看出,蒙師對於東宮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如果是自己的,那肯定是大大的好事。

  內閣位重,現在出言討論的,基本都是各部的堂官,所以,他們這些大學士直接下場不太合適,由清貴但無太多實權的翰林院來開口,最為合適。

  而且,更重要的是,蕭鎡這個人,最好的品德,就是不貪心。

  要知道,詹事府和左右春坊的任命,有很大一部分,都要從翰林院當中選拔。

  畢竟,朝廷的官員都各有職掌,一下子抽調太多人去東宮,可能會造成政務上的混亂。

  但是,翰林院就不一樣了,那裡本就是官員的儲備地,觀政待選的翰林多得是,而且,因為沒有真正進入朝堂,身家清白,沒有那麼多亂七八糟的背景關係。

  所以,一般來說,翰林院才是東宮屬官最好的選擇。

  從這個角度而言,蕭鎡其實更應該贊同董義。

  但是,他不貪!

  沈敬的背後是王文,而王文的背後是天子,這一點,蕭鎡的心中跟明鏡一樣。

  如今天家的關係十分微妙,太子出閣備官這件事情更顯敏感。

  蕭鎡不知道天子為什麼在這個時候選擇讓沈敬出這個頭,但是他清楚,該要的要,不該要的別要。

  董義略一沉吟,便退了下去。

  他只是一個小小的五品郎中,沒有必要和翰林學士硬扛,兩邊都是禮制的大行家,真的要論起來,不一定誰能爭的過誰。

  何況,董義又不是真的打算阻攔,這種大事,哪是他一個小小郎中可以決定的,無非是出於職責,不得不說而已。

  隨著蕭鎡的下場,這場討論,也理所當然的被上升到了侍郎的級別。

  董義退下之後,接著站出來的,就是禮部侍郎王一寧。

  說起來可憐,禮部本來是建制最全的,四個郎中,兩個侍郎,一個尚書全都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