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麒麟 作品

第二十九章:朝臣勳戚(第2頁)

  大明的邊防只要穩固,那麼哪怕得罪了天子,也無所謂,最多就是被打壓數年而已。

  更何況,那是最壞的局面。

  如今也先勢大,天子能不能被救回來,還要打個問號……

  說句大不敬的,若是救不回來天子,到時候新君繼位,他們縱然有錯,也是為了江山社稷,有扶立新君的功勞在,大概率還會受到重用和嘉獎。

  這也正是這個時候,朱祁鈺選擇文臣的最大原因。

  朝局之爭,沒有永遠的對錯,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

  當前的局面,他的利益和文臣的利益相一致,自然而然的便會聯起手來。

  但是須知,任何一個共同的集團內部,又會有不同的派系和主張。

  對於文臣這個整體來說,邊鎮和京師的安危,重於天子的安危,但是在文臣的內部,又會有不同的利益主張。

  便以剛剛的發言來看,以兵部侍郎于謙和大理寺卿俞士悅為首的部院官員,所持的是比較激進的觀點,認為社稷江山大於一切,主張堅決抵抗,絕不妥協!

  以給事中李侃為代表的科道風憲官,堅守的是禮法和祖制,所持的觀點是祖宗基業不可譭棄。

  但是同時,堅守禮法的他們,也必然會認為,天子為社稷國本,要竭盡全力救回。

  換句話說,這幫科道官,實際上是個理想主義者,又想兼顧禮法大義,又不想對賊虜低頭妥協。

  剩下的,就是以翰林院學士陳循為首的侍從之臣。

  終明一朝,翰林院的地位都非常特殊。

  論實權,它不能和六部相比,甚至連普通的寺監都不如,但是它的作用,卻是任何衙門都替代不了的。

  它是文臣的大本營,後備軍!

  如果說科舉為文臣集團,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的話,那麼翰林院就是這個新鮮血液的中轉站。

  它負責修書撰史,起草詔書,為皇家侍讀,屬於文臣當中的近侍之臣,雖然沒有實權,但是卻是閣部重臣的預備役。

  至明後期,更是有非翰林不得入閣的慣例。

  這撥人,才是朱祁鈺最為關注的。

  由於翰林是清流中的清流,故而他們雖然沒有實權,但是卻在士林當中具有巨大的影響力,掌握著輿論的倒向。

  同時,也因為他們都只是預備役,所以跟于謙這樣的部院大臣不同,他們也同樣倚重於聖恩。

  翰林院再好,也得能夠熬出頭才是資歷,若是被天子厭惡,一輩子都窩在翰林院裡修史撰書,那還不如直接外放當個知縣御史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