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硯少年 作品

825 模稜兩可


  一個非常非常令人悲傷的事實就是,上一次有澳大利亞本土球員在墨爾本公園闖入八強,那已經是遙遠的十年前:

  2005年,三號種子休伊特,表現出色,一路高歌猛進,不僅進入八強,而且還一鼓作氣闖入決賽。

  可惜,在決賽上,休伊特苦戰四盤輸給薩芬。

  至於冠軍?

  那就要追溯到遙遠的1976年了,那一年,馬克-埃德蒙森(be)登頂奪冠。

  澳大利亞渴望一個本土的大滿貫單打冠軍,等待已經太久太久了——女子單打也同樣如此。

  當然,四大滿貫裡,只有美網沒有這樣的煩惱,羅迪克和小威廉姆斯都是千禧年之後登頂的本土冠軍,除此之外,溫網、法網也都和澳大利亞一樣,面臨著相同的困境,本土球員表現遠遠低於預期。

  也正是因為如此,2013年,穆雷登頂溫布爾登冠軍的時候,全民狂歡。

  但澳大利亞和英國、法國、乃至於美國稍稍不同的地方就在於,他們的年輕一代已經全面成長起來,1990年、1995年以後出生的這一批球員天賦異稟,一個兩個都已經在巡迴賽裡展現出自己的能力。

  自然而然地,澳大利亞對年輕球員的表現也懷抱更多期待。

  也許,現在就肖想大滿貫冠軍,為時尚早,但一個澳網八強,應該不過分吧?

  那麼,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組委會真的暗箱操作,故意將本土年輕球員全部都抽籤塞進下半區裡嗎?

  當然不是。

  這只是一個玩笑,澳大利亞本土媒體苦中作樂的一個吐槽、一個嘲諷。

  下半區,足足匯聚三巨頭,堪稱火葬場,當籤表出來的時候,本土媒體一片哀嚎,這顯然不是好消息。

  如果組委會真的這樣做了,那麼就是親手將小綿羊們送入虎口,禽獸不如。

  更準確一點來說,本土媒體一個兩個都在紛紛慶幸著:

  新生代之中最有天賦也最有希望的兩位球員,伯納德-托米奇(Benard-tomic)和尼克-克耶高斯籤運不錯。

  兩位球員都是非種子球員,但非常非常幸運的,沒有抽到三巨頭。

  “幸運!托米奇沒有抽到費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