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武 作品

1625節 隱語(第2頁)

  沈約心道有早慧一說,如果真如張繼先所言,那他就是個本性少五毒之人。

  這是修行者的一個理論——儘量在當下去除五毒,才能在另外一段生命開始的時候,真正的清醒。

  經書中,斯陀含果位說的就是這個現象。

  斯陀含又稱一還果,就是說還要在人世間走一趟,解決一下未解脫的事情。

  張繼先凝望沈約,“直到貧道在五歲的一日,聽到公雞鳴叫,忽然想通了來到此間的目的。”

  沈約腦海中倏然閃過個想法——張繼先是一個人的思想轉移到此間,突然被雞鳴聲喚醒記憶?

  李斌一旁不由道,“道長五歲前難道沒有聽過雞叫?”他表面恭敬,內心其實有點不服氣,不由得想要挑刺。

  張繼先不慌不忙道,“當然聽過。”

  李斌質疑道,“那為何不是四歲證悟,不是六歲證得?偏偏是在五歲聞雞叫而悟呢?”

  趙佶皺眉道,“李斌,不要多嘴。”

  李斌立即垂手低頭。

  張繼先笑了,“因為證悟就和‘玉不琢、難成器’一般。頑石不琢,終難見其中美玉,日夜打磨玉外的頑劣石頭,可見玉明。”

  沈約讚道,“道長所言甚是。”

  佛道相同,都講修行。修行什麼?張繼先所言,和“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沒什麼區別。

  中人難以上語,對於李斌這般人物,張繼先講的已經很淺顯易懂,可能否明白,那終究看李斌的悟性。

  至於“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道理,對李斌而言,那實在是和天書一樣的境界,張繼先若是說出,反更讓李斌迷惑。

  張繼先此人隨和佈道,著實有著不一般的能力。

  隨即看向沈約,張繼先又道,“貧道那時候作詩一首……”微微一笑,緩緩吟道,“靈鸚有五德,冠距不離身,五更張大口,喚醒夢中人。沈先生,貧道這詩如何?”

  李斌實在難信,暗想你五歲前少說話,出口成詩,說出去有誰相信?

  沈約沉吟半響,“道長終於記得來此間要做何事了?”

  張繼先輕嘆道,“很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