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武 作品

1600節 救母


  人言可畏,世俗可悲。

  將一切災禍,推到柔弱之軀上,本是數千年來,世人的惡習。

  沈約聽聞趙巧雲所言,只悲憐世人的愚昧,默然片刻道:“原來如此。”隨即又道:“張天師不會同意的。”

  趙巧雲訝然道,“沈公子為何這般肯定?”

  沈約淡然道,“一個七正之人,如何會將緣果,推到一個新生兒的身上?”

  世人自以為的強大,多是建立在欺凌弱小的基礎上。

  沈約通過趙巧雲的敘說,對張繼先的為人有了深刻的瞭解。

  張繼先有神通,有能力,亦有擔當。

  他畫符禱祝一方面是救助那些精神受到困擾的人,一方面也是在等凌初月出生。

  那是個無辜孩童,張繼先早看出呂才人還有一女,不忍那女孩夭折。

  趙巧雲思考半晌,輕嘆道,“都說英雄所見略同,可巧雲看來,那些真正有道行的人,看法更是一致。”

  沈約贊同趙巧雲這個說法。

  修行被後人理解為修仙,可修行的本意是修正行為!

  行為如何來修?吻合天道而已。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

  老子早清楚的說明此事,道家強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說人更應近天道。

  近天則中、歸一,既然如此,修行之人若是看法迥異,那隻能說入得旁門。

  一個近天道的人,只會補弱,如何會將問題歸於弱者之身?

  趙巧雲見沈約默然間自有自信,內心更是欽佩,“沈公子又猜對了,雖然宮中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應該處死那女嬰,可張道長卻說,孩童無罪、罪在人心,他願為天下祈福七七四十九日,換得那女嬰的性命。”

  沈約暗想以張繼先之能,帶女嬰一走了之也不是難事,張繼先選擇這種方式有何目的?在沈約看來,古人的祈福也是流於形式,和拜佛燒香彷彿。

  “天子聞言,終於決定放過那女嬰的性命。”

  趙巧雲輕籲一口氣,“張天師祈福後,知道這女嬰在宮中絕對不得寵愛,甚至會有早夭的可能,於是說女嬰和道家有緣,將女嬰帶出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