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硯少年 作品

1119 束手束腳


  在職業網球發展越來越完善也越來越全面的當下,因為商業贊助的關係,比賽環境往往存在著客觀差異。

  這是事實,也是現狀,同時,這也意味著,球員們在不同賽事之間輾轉的時候,就需要適應更多東西。

  但是!

  從印第安維爾斯到邁阿密,連續兩站大師賽,場地、用球、環境、條件,全部都發生明顯的變化,這就顯得離譜了,特別是比賽用球的區別,在不同材質的場地上被進一步放大,整個擊球感覺都不同。

  也正是因為如此,“陽光雙冠”的登頂難度又進一步放大,從適應場地到臨場發揮再到比賽戰術都需要調整。

  不要說普通球員了,就連四巨頭都不例外。

  看看納達爾,儘管印第安維爾斯三次登頂,但邁阿密五次殺入決賽全部遺憾落敗,至今都沒有能夠收集到屬於自己的“陽光雙冠”,難度可想而知。

  對盧布列夫這樣的年輕球員來說,就更是如此了。

  年輕球員往往缺少比賽經驗,狀態調整的難度也更上一層樓,像盧布列夫這樣,悶著頭一股腦地往前衝,捲起袖子拍拍發力,然後進入真正比賽裡就突然發現——

  印第安維爾斯奏效的擊球,來到邁阿密卻經常下網;又或者,邁阿密的來球質感,和印第安維爾斯截然不同,以至於擊球點和移動腳步都需要做出調整。

  怎麼回事來著?

  比賽之中,經常性就可以看到盧布列夫用懷疑人生的眼神,看看球拍、看看大腿、看看球場對面的高文,滿頭都是問號,又無助又無辜。

  顯然,這場比賽,對盧布列夫來說,非常困難,非常非常非常困難。

  其實,盧布列夫也好,高文也罷,他們都是第一次經歷這樣的情況,事情顯然和自己預期的局面有些偏差。

  但是,對於兩位球員來說,還是有些區別的。

  盧布列夫是一根筋,比起動腦來說,他需要自己親身體驗才能夠真正感受,然後再調整,但現在,他缺少足夠的比賽經驗來解讀、分析、調整以及適應,整個比賽所帶來的衝擊感,明顯信息量過載。

  他也沒有辦法,只能悶頭衝,就好像撞牆一般,硬著頭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