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硯少年 作品

604 復古球風


  整個九十年代,阿加西的接發球技術獨步天下,即使放在現在,相較於德約科維奇和穆雷這兩位接發球大師來說,阿加西也依舊是無法超越的存在。

  當年,阿加西雙腳直接站在底線上就能夠完成出色的接發球,他依靠的是天賦,出眾的反應速度和協調的手眼配合能力,獨步天下。

  現在,球員們則藉助球拍的科技,站在距離底線更遠的位置來化解球速的壓迫,並且在底線兩米開外的位置也依舊能夠擊打出比阿加西更快更轉的接發球,納達爾和蒂姆就是此類接發球的代表球員。

  換而言之,球拍和球線技術的革新,給予接發球一方更加廣闊的空間,自然而然,發球上網面對的壓力也就成倍上升。

  從埃德伯格到桑普拉斯再到費德勒,這就是整個時代的演變,主要體現在發球之後、上網途中對對方接發球這一拍的處理方式之上:

  埃德伯格用的是截擊,這是標準的發球上網。

  桑普拉斯用的是半截擊,這是改良的發球上網。

  費德勒用的是半場抽球,這已經不是發球上網,最多隻是上網壓迫。

  也就是說,伴隨著接發球質量的提高,球速和旋轉加快,發球一方已經很難在結束髮球之後立刻一步到位抵達網前完成截擊,即使勉強到位,很難再找到網口之上的擊球點來完成自上而下的壓迫性截擊。

  來自接發球一方的回球,速度、力量和旋轉都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當然,整個巡迴賽裡唯一例外,就是卡洛維奇。

  208釐米的身高為卡洛維奇帶來與眾不同的發球優勢,他對整個球場三維立體空間的運用就和他人不同,這也使得他的發球上網能夠成功,但整體來說就是一個軀殼,並沒有任何技術內涵和戰術組合,就連卡洛維奇自己也承認:

  “我憑藉一項技術就能夠贏得比賽,我真是個天才。”

  在英國球員蒂姆-亨曼退役之後,不管是傳統的、非傳統的純粹發球上網型球員,就已經基本從巡迴賽消失。欞魊尛裞

  不過,在現役球員之中,巧妙運用發球上網來豐富自己比賽戰術體系的球員,還有不少。

  高文此前挑戰賽遇到的小茲維列夫,他的哥哥大茲維列夫就是一位發球上網型球員,可想而知地,成績就遠遠比不上弟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