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硯少年 作品

603 發球上網(第2頁)

  很難想象,2002年溫布爾登決賽,休伊特和納爾班迪安首次在決賽舞臺上奉獻底線拉鋸戰,當時還引發了山呼海嘯般的負面評價,被認為是對草地賽事傳統的一種破壞;短短六年,底線拉鋸戰卻已經成為溫布爾登的“經典”。

  費德勒就是鮮活的例子。

  從2003年首次登頂溫布爾登,到現在的七冠王,費德勒的發球上網次數逐年減少,成功掌握了溫布爾登的統治權,成為新一代的“草地之王”;然而,費德勒已經是四巨頭裡發球上網次數最頻繁同時網前技術最出色的一位了。

  時代浪潮的背後,真正折射出來的是商業發展的演變。

  緊隨其後的,則是科技的改變。

  和鯊魚皮對游泳項目顛覆性的改變一樣,網球在球拍和球線的材質方面也迎來全面革新。

  越來越快、越來越轉、越來越重、越來越準,科技方面的革新能夠看到擊球的全面提升,這對於發球上網都是破壞性甚至是毀滅性的,看看納達爾和費德勒的比賽就知道了——

  每當費德勒上網,納達爾總是能夠尋找到破網的線路,天賦是一部分原因,科技則是另外一部分。

  2000年,“網球”雜誌曾經進行過一項專業實驗,測試不同材質球拍的發球時速,結果稍稍令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