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削麵加蛋 作品

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當務之急


  在80年代中期的時候,中國內地已經成為了東南亞以及全球的一個投資熱點,廉價的勞動力,價格日趨穩定的對外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資。

  在改革開放之初的時候,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於中國內地的改革開放還抱有謹慎態度,只是將其作為一個淘汰技術設備的傾銷地,把大量在國內無法賺錢的設備和生產線賣給中國,但無論從投的規模還是技術設備等級來說,都很初級。

  而是到了80年代中期之後,不斷有外部廠商在投資中國中獲得了鉅額利潤和甜頭,這也就給後來的投資者做了一個榜樣,以至於從80年代中後期開始,國外的投資開始逐年加大,內地也逐漸成為了國際新的投資熱點。

  早期投資內地的主要是港商,他們看中的是深圳等沿海城市廉價的勞動力,以及特區對合資企業的稅務減免政策化,用二手設備進行技術入股,成立港資合資企業,再通過蛇口的口岸出口到世界各地,從中賺取鉅額的差價。

  80年代,香港的出口加工基地亦在加速向外搬遷,廣東無形之中已演變為香港製造業的延伸之地。國家近20年的固步自封,也積累了內地對出口加工產業的強烈需求。

  蛇口工業區與香港元朗隔海相望,得天獨厚的港口經濟催生了大量進出口貿易需求。而其土地成本僅是香港的十分之一,人力成本則為其百分之一,各類生產資料成本都異常低廉。

  而對於那些沒有生產設備和技術的投資商來說,他們想在內地賺錢就只能通過資金投入的方式進入內地,但是在投資企業的選擇上,卻顯得非常謹慎。

  考慮到內地和香港的體制不一樣,在香港投資商的眼中,國內的私營企業還處於一個起步階段,而且沒有當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保駕護航,風險極大,所以壟斷國內大量資源和市場的國營企業是最好投資目標,但國營企業是不可能讓外商入股投資的,所以香港的投資想進入內地找一個投資的支點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