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油奶酪 作品

第九百二十六章 回選


  “秦玦”這個名字不像娛樂明星擴散度更廣,但放在專業的研究領域裡頗為響亮。在晚風的印象裡,這是一位新銳學者,為人神秘低調,目前處於大多數研究者最渴望達到的“穩中有進”狀態。

  秦玦的科研成果一篇接一篇,每篇論文都只前進了細微的一小步,看似平平無奇,沿著時間一路閱讀下來就會發現她始終有進展,特別是在實踐應用方面有許多獨到的假設與構想。

  說起這個,由於秦玦“勢力所屬”標註的是秦一科技,很多人都猜測她這是“秦科式論文拆分”。

  論文拆分發表有個並不好聽的名字叫做“切香腸”,指的就是研究者把本該放進同一篇論文裡發表的內容與成果像切香腸一樣化整為零,用以增加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有很大的“刷分”嫌疑。

  學術界由古至今都斥責過這種“水論文”、“水成果”的現象,只是細究起來很難判定。大家都是科研工作者,誰也不想好不容易有了個小突破卻要被人扣上“缺乏學術道德”、“態度不端正”的帽子。既然判定上都存在困難,就更不存在明文禁止,該現象也就一直存在著,很是讓一部分利用技術藉口掩蓋學術失德的研究者渾水摸魚,刷出許多成果聲譽。

  後來秦一科技誕生,“論文拆分”由此有了新的概念。

  別人的拆分,都是“科研成果不充足,強行拆開裝作自己成果很多”,內容和格式也都大體類似,像流水線產品一樣套個模板就出來了。而秦一科技的拆分,卻是“這篇論文的成果太多太超前,一下子全拿出來擔心嚇著你們,別怕哈我們慢慢發”……

  懂行的人都吐槽這哪是切香腸啊,這是做了頓大餐還生怕吃的人噎著,於是貼心地給大家細細切做臊子,好方便細嚼慢嚥。

  “秦科式論文拆分”這一玩梗名詞因此出現。

  每一位秦一科技的學者都多多少少幹過這種事,畢竟從a到z太跳躍,別人思路跟不上,兩邊無法溝通,秦科人被迫孤高寂寥還總被聲浪質疑,久而久之也煩,遂遵循當前的發展步調,把a→z變成a→d→g,一步步來。

  當然,比起詳細拆分,秦一科技更喜歡悶聲不響先把成果投入應用,等東西做出來了再把實踐結果和理論研究一起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