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湯哩哩啦啦 作品

官場不倒翁第一人(第2頁)

  當契丹滅晉,遼太宗耶律德光進入開封,馮道應召到達,遼主問他為何入朝,答覆倒也直率:“無城無兵,怎敢不來?”遼主又責問他:“你是什麼老東西?”馮道答:“無才無德,痴頑老子。”遼主聽後倒也歡喜,就任他為太傅。

  有一次遼主問他:“天下百姓如何救得?”馮道說:“現在就是佛出世也救不了,只有你皇帝救得。”在皇帝頻繁更換、亂臣賊子爭當皇帝的社會背景下,士大夫如何在亂世中實現自己的價值,該怎樣當“公務員”呢?司馬光與歐陽修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君有過則強諫力爭,國敗亡則竭節致死”才算得上忠。生活在那個年代,馮道可以歸隱山林,也可以“忠君”而死。但當代歷史學家葛劍雄對此提出質疑:從公元907年朱溫代唐至960年趙匡胤黃袍加體,五十餘年間換了六個朝代,皇帝有十個姓,如果大臣、士人都要為本朝守節盡忠,那就會出現六次集體大自殺;如果要忠於一姓,就得自殺十次。

  葛劍雄在其書中表示,如果有第三條道路,那就是以人類的最高利益和當地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前提,不顧個人的譭譽,打破狹隘的國家、民族、宗教觀念,以政治家的智慧和技巧來調和矛盾、彌合創傷,尋求實現和平和恢復的途徑。而馮道,走的就是第三條道路,儘管他沒有走得很好,也沒有最終成功,就像他在《長樂老自敘》中所說“不能為大君致一統,定八方,誠有愧於歷職歷官,何以答乾坤之施”;但與“滅跡山林”或愚忠於一姓一國的人相比,他無疑該得到更多肯定。正如馮道詩云: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須知海嶽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豺虎叢中也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