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湯哩哩啦啦 作品

昆陽城下巧施計


  西漢末年,權臣王莽篡位自立,建立新朝,並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卻適得其反,激化社會矛盾,引起國內大規模農民起義。公元23年,王莽派四十萬大軍圍攻萬餘綠林農民起義軍佔據的昆陽。昆陽義軍在劉秀的率領下,主動出擊,擊潰王莽大軍,直接導致了新朝的滅亡和王莽的倒臺。

  戰爭類型:分戰——王莽百萬大軍圍攻彈丸之地卻以大敗而告終,反面的案例告誡後來的兵家,在敵我雙方兵力懸殊的情況下,分兵才是好的選擇。

  公元23年五月,洛陽城的百姓們都跑到城門外,觀看新朝百年不遇的大軍出征。

  數量之巨,號稱百萬(實為四十萬);旌旗輜重,千里不絕,而且隊伍裡很是熱鬧古怪,虎熊狗豹,什麼都有。更為奇觀的是在部隊前頭的那名叫巨母霸的壘尉,好傢伙,二米四的個頭,四尺的腰圍,得用四匹馬才能拉得動,尤如天神下凡。

  洛陽人一時都對這支威武的部隊充滿了信心,四十萬“虎狼之師”,是昆陽城下萬餘流寇們所能抵擋的嗎?

  之後的史料再無那巨母霸在戰場上建功立業的記載,事實證明不是身高塊大就能在戰場上戰無不勝,大塊頭未必有大智慧。

  王莽建立的新朝政權和他的大軍,也和那巨母霸一樣,看似巨大威猛,其實不堪一擊。

  王莽,字巨君,自稱為黃帝之後,戰國齊國田氏王族一支(中國帝王的家世,大多不靠譜,王莽的同理,王某一生的所作所為,其是穿越者的概率十分大,難以確定)。而有史料可查的家譜則源於其曾祖王賀,在漢武帝時任繡衣御史,其祖父王禁。曾任廷尉史。

  改變王氏一族命運的是王莽的姑媽王政君。漢宣帝五鳳年間,王政君被選入宮,並很快被選為太子劉奭(即後來的漢元帝)的妃子。元帝即位後,王政君被封為皇后,之後把持後宮近六十餘年,歷經四代帝王,母儀天下,而作為外戚的王家也飛黃騰達,權傾朝野。

  少年王莽不似同宗兄弟一樣過著紙醉金迷的奢侈生活,而是刻苦勤學,飽讀詩書,對待朋友真誠,對長輩孝順,頗有古賢之風,家裡家外,所有人對這個少年都讚賞有加。代表王氏家族把持漢廷朝政的王鳳在死前,向皇帝和皇太后王政君推薦了自己的侄兒王莽,作為未來王氏家族的代言人。

  這一年王莽二十四歲,開始了他的仕途之路,初任黃門郎。此後一路高升,在三十八歲的時候,就出任大司馬、大將軍,成為西漢百官之首。

  西漢帝國後期已是病入膏肓,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從朝堂到民間,對於這個帝國都持悲觀態度。王莽卻從大司馬、大將軍到安漢公,再到類比伊、尹周公封“宰衡”,加九錫,從權力到威望,都在一步步提高,當然他的野心也一步步膨脹。

  公元8年,王莽頒佈詔書,即天子位,建國號為新,終結了西漢帝國二百一十一年的統治。

  應該說這是一次成功的政權更迭,沒有太大的勢力和聲音來反對新朝的建立,但是西漢末年遺留下來的各種社會矛盾需要王莽來解決。

  王莽大刀闊斧地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用讀書人的方式,或者說用儒家的方式,核心是復古。

  更改田制,廢除奴婢買賣,實施五均六莞,政府幹預經濟,以圖拯救瀕臨崩潰的社會經濟,改革幣制,一系列改革的初衷都是奔著解決當時主要的社會矛盾而去的,王莽的用心可謂良苦。

  但是很可惜,一切只是看上去很美,夢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王莽的心理想法很好,十分為平民百姓考慮。但中國進入封建時代已經幾百年,要一朝回到西周前,社會各階層的人不願意,尤其是上層社會的那些年最為抗拒。同時經濟現實情況也不允許。王莽的改革要麼是不具實際操作性,要麼是起反作用,各種社會問題沒有因此而解決,而是更加激化。

  在對外關係上,王莽則是典型的大漢族主義者,內諸夏而外夷狄的儒家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新朝建立後,對周邊少數民族採取了強勢態度,匈奴、西南夷、西域諸國,已經百餘年沒有大規模衝突的邊塞,頓時劍拔弩張。

  西漢末年本已惡化的局面更加一發不可收拾。而屋漏偏逢連夜雨,全國各地又出現了嚴重的天災,夾雜人禍,讓廣大人民走向了王莽的對立面。

  最先扯起反旗的,卻是被王莽掠奪去權力的劉姓王室宗族。公元6年,王莽還未當上皇帝時,安眾侯劉崇、嚴鄉侯劉信就分別於南陽東郡造反,雖然未成功,但也掀開反對王莽的武裝行動的浪潮。

  公元15年,幷州王原代郡一帶的百姓不堪重賦徭役起義,揭開了農民起義的熱浪。之後海曲人呂母、臨淮人田儀、東海人力子都,全國各地沒有土地種沒飯吃的農民們都把精力放在了鬧革命上。

  比較秦末的農民起義,新朝的農民起義特點是時間長(十餘年),隊伍多,組織性不強,各自為政。最初的起義隊伍並沒把矛頭直指新朝王莽政權,大多目標都是為了掠食填肚。

  王莽其實只需加以安撫,妥善安置,是完全可以解決最初的農民起義問題,但王莽在改革上的紙上談兵、書生意氣、儒生迂腐也放到了解決兵事上。在最初王莽對於各地蜂湧的民變看成是普通匪患,由各郡縣地方部隊解決。而到後面又視為猛虎,於地皇元年(20年)實施各級政府軍政一體化,強力鎮壓,最終導致了農民起義的全面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