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湯哩哩啦啦 作品

康熙童年的八大不幸(第2頁)

  第七個不幸:八歲痛失皇父。

  玄燁雖然被皇父冷落,但畢竟是有皇父的庇護。但他8歲(7週歲)的時候,剛夠現今小學二年級的年齡,年僅24歲的皇父竟然與世長辭。父親死了,天塌了,祖母和生母痛苦不堪,整個皇宮都籠罩在悲哀的氣氛中。玄燁在乾清宮給皇父守靈、默哀、祭拜、哭號。這給幼小的玄燁,造成巨大的心靈打擊和精神創傷。

  第八個不幸:十歲痛喪母親。

  玄燁繼位的第二年,生母佟氏就病死了,這時康熙帝才10歲(9週歲),相當於現在小學四年級學生的年齡。佟氏去世後,玄燁晝夜守靈,“擗踴哀號,水漿不御,哭無停聲”(《清聖祖實錄》卷八),宮廷近侍,皇室近親,耳聞目睹,無不感動。一個年齡才9週歲的孩子,兩年之間,父母雙亡,形影相弔,實在可憐,應當說是人生幼年之最大不幸。這對玄燁來說,是一場天崩的災難與地解的打擊。

  總之,玄燁是在充滿宮廷悲劇的憂患中度過童年的,他的童年很少享受到家庭親情和溫暖,成為他終生的遺憾。他為自己沒有來得及在父母膝下盡孝,沒有能夠給父母帶來更多歡樂而遺憾終生。直到晚年時他還對此耿耿於懷。他說:“世祖章皇帝(順治帝福臨)因朕幼年時,未經出痘,令保姆護視於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此朕六十年抱歉之處。”(《清聖祖實錄》卷二九〇)

  《孟子告子下》說:“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人常是這樣。憂患使人痛苦,也激人奮進。康熙帝的成長經歷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玄燁充滿宮廷悲劇的童年,給他帶來了八個不幸。但是,玄燁在“八個不幸”面前,沒有怯餒、退縮、消沉、頹廢;而是變“不幸”為“有幸”,勤奮學習,磨鍊意志,培養了自信、自立、自強、自勵的精神,成為康熙帝成長中的寶貴動力。

  第一,孤獨中遇到良師。前面我講過,玄燁童年“離開母親懷抱”並“宮外孤獨避痘”。玄燁出宮避痘及童年時期的教師,有母親、祖母、蘇麻喇姑以及一位孫氏保姆(內務府正白旗漢軍包衣曹璽的妻子,她的後代出了曹雪芹),還有他的師傅(老師)、太監、大臣等。孝莊太皇太后鑑於對兒子福臨少年時教育失敗的教訓,更加註重對孫兒玄燁的教育。祖母教育他做人的規矩,如“凡人行為坐臥,不可回顧斜視”。康熙帝后來回憶說:“朕自幼齡學步能言時,即奉聖祖母慈訓,凡飲食、動履、言語,皆有規度。雖平居獨處,亦教以罔敢越軼,少不然即加督過,賴是以克有成。”(《康熙御製文集》二集卷四十)祖母對他“撫育教訓”,給他講祖宗艱苦創業的故事。後來康熙帝回憶說:“朕自八歲世祖皇帝賓天,十歲慈和皇太后崩逝,藐茲沖齡,音容記憶不真,未獲盡孝,至今猶憾。藉聖祖母太皇太后鞠養教誨,以至成立。”(《康熙起居注冊》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他就是在這些“老師”的教育下,學文化,端品行,立志向。

  玄燁出宮避痘,祖母孝莊太皇太后心疼他,經常派蘇麻喇姑去照料。蘇麻喇姑原是孝莊的陪嫁女,經歷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為人祥和厚道,宮廷閱歷豐富。小玄燁不僅從她那裡學到不少知識,而且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這裡講個故事:蘇麻喇姑有個習慣,每年除夕,她要將洗腳水澄清,盛在碗裡,一飲而盡。她說是為了敬神消災,實際上反映了以遊牧為生的蒙古人對水的渴求與敬重。這麼多年來優裕的宮廷生活,並沒有使蘇麻喇姑忘記過去。這種樸素的思想作風,對小玄燁產生潛在影響。

  第二,忽視下更加發奮。前面我講過,玄燁童年“家庭關係複雜”、“受到皇父忽視”。但他沒有因此而自暴自棄。玄燁5歲開始讀書寫字。史書說他:“自五齡後,好學不倦。”除了學習滿洲語文、蒙古語文之外,還要學習漢語文。漢語文中的“三百千”(就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四書”(就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對他的幼小心靈產生了深刻的原生性影響。玄燁從小意志堅強,耐性過人。他學習漢族傳統文化“四書”,按照傳統的學習方法,先念就是朗讀,後背就是背誦。他給自己規定:每一段、每一篇,都要朗誦120遍,然後背誦120遍,直到滾瓜爛熟、融會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