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南人北人間(第2頁)

    “這……臨沂王氏乃名門大姓……”

    “這就和家品無關了,原本在三國相爭時期,先是北人嘲笑南人為‘貉奴’,殿下當這是百姓間的口舌之爭麼?並不是,這是北方貴族對江南貴族的篾稱,因此南人也把北人稱為‘傖人’。

    又因當時神州大亂,司空皇室互相殘殺,也導致不少南人深受其害,如我顧氏,便有奉召往洛陽勤王的將領,結果反被讒殺,因此後來蓬萊君譏諷西豫的皇帝自不量力也不是沒有前因的。

    總之當時江南的門閥,其實均不信任司空皇室,也不信任陛下可以成為保得江南不受兵禍戰亂牽連的大能之士,因此對輔佐陛下欲在江南立足的臨沂公也自然沒有好臉色。”

    司空北辰讀史,卻反而對“近在眼前”的事不甚了了,這也不怪得他,因為這些事尚且不及寫入史書,司空通也沒有掛在嘴上,包括王斕,事過境遷,他也很少提起了。

    “後來,父皇仍然在江南立穩了根基。”

    “這還是多虧了臨沂公。”白川君道:“我是顧氏一族的忤逆子,雖然心知陛下仁德,大不同於當時其餘司空皇族,但人微言輕,也實在難以佐助陛下頗為艱難的處境。臨沂公不管受到多少冷遇和嗤笑,泰然處之,又當江南幾番亂鬥時,多虧他出謀劃策才平息了爭端,逐漸受到了江南世族的尊重。

    再兼北方的戰禍愈演愈烈,江南眼看也會受到波及,必須推立一個大能之士,方才保得此方平安,先是顧、陸二姓達成共識,後來賀、張二姓也被說服。

    至洛陽失陷,北方亂局已不可收拾,若不擁戴陛下於建康復立,當夷狄入侵,那就是傾覆之禍,可隨著不少北方世族南遷,必然會有損南人的財權,那一段時間北人、南人間的矛盾也很激重,至今其實仍是摩擦不斷。

    南人之所以願意隱忍,那是因為國都尚在東吳境內,南人為主,北人永遠為賓,而攻復神州一直是北人的期望,他們永遠忘不了洛陽,忘不了長安,忘不了千百年的基業,神州那片廣袤的土地才是他們魂牽夢縈的寄望,但大多數南人卻不是這樣想的。

    東吳皇室衰滅之後,政治中心便在洛陽,江南雖富庶,卻被譏為南蠻之地,因此南人又如何接受攻復神州之後,再次被皇族被北人所棄,永遠成為北人眼中一無是處的‘貉奴’?所以我才說如果陛下立志北伐,朝堂上又將再起爭亂,在這樣的局勢下,殿下可萬萬不能再以兒女私情為重了。”

    北伐……北伐!!!

    如果真的能攻復神州,必將奠定皇權大統的新格局,如果他司空北辰是成就這一宏業的君帝,何懼再受世家大族的牽制?

    “攻復神州驅逐狄夷是唯一能使國祚真正得以久續的條件,不過要完成這樣的大事,極其艱難不易。”白川君倒也沒有澆冷水,又道:“還得說漢王這回遣使來朝一事,既是前來修好,也不知會否涉及和親,總之都到了時機上請免除顯陽殿的禁閉了,不過殿下得勸勸皇后,萬不可在解禁之後就和昭陽殿再起爭端,關於內廷的事務,還是得由謝夫人代管,皇后需真有知錯而悔改的姿態,切莫再被利用,成為捕蟬的螳螂。”

    司空北辰打算讓皇后脫困,根本不是為了對付謝夫人,一來是想試探君父現在固儲的意念究竟有無動搖,另則還有別的打算——他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坐視瀛姝“另嫁”他人的,可很多話他確實不應說,很多事他也確實不應做了,好在還有皇后能夠利用。如果君父只是一時之氣,現在就會答應他的請願,那就說明君父對髮妻仍然沒有徹底厭惡,皇后便大有可為。

    ——

    對於三皇子而言,這段時間簡直“有如神助”,三餐並作了一餐,有時候都不覺飢餓,節省-->>
                                         
了不少糧食,他實在是吃飽了挫折。

    三皇子其實真的不笨。

    前番他的策諫雖然沒被採納,但在被二皇子冷嘲熱諷的情境下,居然還能得到君父的認可,他立時感知到“爭寵”的正確途逕,又因好勝心的作祟,於是立志要在小選改制這樁事務上頭力壓神元殿君和瀛姝這兩個小女子,結果又提了幾回策諫,依然沒有被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