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徒 作品

第9章 我不當大哥好多年


  血親復仇為《周禮》所推崇,作為府學生,杜七藝和駱履元都能背誦其中大段文字。然而,大唐律法到底對血親復仇如何規定,二人就不清楚了。因此,聽罷姜簡的話,全都半信半疑。

  知道自己不說服杜七藝和駱履元,絕對去不成漠北,姜簡想了想,將案例信手拈來“即墨人王君操,其父為同鄉李君則所殺。時值隋末戰亂,官府不管事。王君操年幼,且無兄長,只能忍氣吞聲。貞觀十五年,君操二十四歲,持利刃殺李君則與道,隨後自首。當地官府不敢擅自決斷,上報朝廷,陛下以‘子報復仇天經地義’為由,赦免了他。”

  “貞觀七年,絳州女子衛無忌之父被同鄉衛長則所殺,地方官員以互毆輕判長則。衛無忌時年五歲,沒有兄弟。十二年之後,衛無忌的伯父請客,長則趕來赴宴。衛無忌以磚頭擊他後腦殺之。有司上奏陛下,陛下以為衛女孝烈,特地賜予田產五十畝,宅院一座,命地方官員給她挑了個好人家嫁掉。”

  “貞觀十六年……”

  一口氣說了四個血親復仇的案例,官府的判決結果,全是有利於復仇一方。當即,杜七藝的反對態度就鬆動了下來,皺著眉頭,低聲說道:“照你這麼說,如果成功刺殺了那車鼻可汗,有司的確不能治你的罪。問題是,車鼻可汗身邊至少有上萬虎狼之士,你孤身一人前去,跟羊入狼群有什麼……”

  “誦義豈能畏路遠,除惡何必問山高?”姜簡看了他一眼,正色打斷,“這是你舅舅的原話,他還說過,若聞不公,縱使為惡者遠在千里之外,亦仗劍而往。道義所在,縱赴湯蹈火,也不敢旋踵。”

  這幾句,都出自杜七藝的舅舅,快活樓掌櫃鬍子曰之口。雖然不文不白,配上此人平時所講的那些故事,卻像九轉大腸配上陳了十六年的女兒紅一樣上頭。

  當即,向來老成持重的杜七藝,就沒了話說。而小透明駱履元,心中更是熱血翻滾,竟然在旁邊以手拍案,“言出必信,行必有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子明沒錯,是我們兩個糊塗了。咱們腰懸三尺劍,整天想著行俠仗義,總不能真的遇到事兒,就立刻做起了縮頭烏龜。”

  他的前半句話,出於太史公的“遊俠列傳”。沒有列入國子學和府學的必修課目,卻是全長安城年輕人最喜歡的篇章之一,幾乎人人能從頭背到尾。

  大唐的年青人尚武,慕俠,即便是書生,也腰懸寶劍。長安城的年青人,更是仗劍任俠成風。民間甚至專門有一個名詞用來描述他們,五陵少年。(注:京畿地區有漢代五座皇陵,所以,五陵少年特指這一代的年青人。)

  小哥仨兒久居長安,是如假包換的五陵少年。

  少年人身上所特有的光明磊落,仗義熱忱,寧折不彎等優點,他們三個應有盡有。

  少年人身上所特有的熱血衝動,過於理想主義,和做事考慮不夠周全等短處,他們三個也樣樣不缺。

  所以,當駱履元的話音落下,屋子裡的話題就不再是應不應該去漠北替楊華討還公道,而是如何去?幾個人去?才能保證最大的成功可能。

  “車鼻可汗既然沒有公造反,就不可能把路過的漢人全部抓起來殺掉。漠北物產不豐,據說茶團、麻布,以及鍋碗瓢盆等日常雜物,都需要商販從中原往那邊帶。我離開長安之後,在路上找個前往漠北的商隊加入進去,肯定有機會抵達車鼻可汗所在的突厥別部。”為了讓杜七藝和駱履元二人放心,姜簡主動將自己的計劃向兩位好朋友交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