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筋 作品

第219章 衝冠一怒為平民


  商貿城的地址選在了兩山之間,可以減少建造成本,南北兩堵牆,直接使用山上的石料和土方,減少材料運距的同時,還增加了城內的可用面積。

  勞力則全都來自幽州附近,以契丹人居多,這是李娑固的要求,為的是讓契丹百姓多一份生計,因為韓斌建城是給工錢的。

  古時建城多用徭役。何為徭役?無償為封建統治者勞動的人,有力、雜、兵之分,他們沒有工錢只有簡單到令人髮指食物,就這還不一定吃的飽,順帶一說,勞動工具也要自備。

  本來徭役只被最高統治者徵召使用,也多數用於國家工程,由於各時代的統治階層太能生了,貴族的人數越來越多,這種近乎零成本的勞動力,也成了他們的福利,不過只限定在封地內,也只能有限度的徵召,否則會導致生產力下降,人民的生活無法延續,最後只能造反。

  商貿城的建造顯然不用擔心這事,建城的資金來自三個方面,兩地的稅收保證建造資金的持續性。

  商人們的自發捐贈,說是自發不如說是商鋪預售,貫穿商貿城的主街道自然成了黃金地段,街道轉角處更是爭奪的厲害。為此,李娑固還亮出了刀子,從同族間搶下兩間。

  另一份就是啟動資金了,韓斌和李娑固之前談妥,大唐和契丹湊三成資金,畢竟是國家工程嘛,不出點錢實說不過去。

  誰知商鋪預售如此火爆,單是錢財都達到了兩百萬貫,這還是把一部分錢換成糧食後所剩下的,兩個主事的人在看到賬本後,均是會心一笑,默契地對啟動資金的閉口不談。

  而盧齊卿這段時間一直在十里外的臨時交易點,商人們越來越多商業活動就越發的頻繁,雖說稅收方面有專人負責,但漢人和契丹商人因語言和習慣問題發生的摩擦不在少數。

  尤其是糧、鹽、馬匹、鐵等一些戰略物資需要特批,山賊馬匪之流自是不敢靠近,但不代表他們不敢打商道的主意,與李娑

  固協商剿匪的事離不開盧齊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