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考題(第2頁)

  這道考題的核心就是放權地方和朝廷集權各有什麼利弊?

  結合大明朝的情況,這道題考的明明就是藩王的問題,換而言之,也就是朝廷該不該削藩。

  這道題是方孝孺出的,出得雖然很隱晦,但大殿內的蜀湘二王卻聽出了背後的含義。

  “第二題,諸葛亮以秦法治蜀,功潤一方,解蜀漢之疲憊,百姓感恩戴德,王安石同樣以嚴苛之法治宋,卻毒害天下,詬病至今,究其緣由?”

  這道題問的是,諸葛亮和王安石以同樣的手段進行改革,為什麼一個成功了,一個失敗了?

  此題對應的正是如今新朝的頭等大事,變法改革,推行新政。

  這題要是答的好,會大大的加分!

  “第三題:宋時抑農重商,大開市舶,鼓勵海上貿易,使得財政穩定,百姓富裕,為何軍事薄弱,導致亡國?”

  宋朝發展海上絲綢貿易,國家富得流油,養兵絕不成問題,按理說軍事應該很強大,為何經常打敗仗,最後竟然亡國了?

  這個問題看似在問宋朝軍備的問題,其實考的卻是海上貿易,對應如今新政的開海計劃。

  如果抓不到問題的核心就跑題了!

  “考題四:夢溪筆談是為奇技淫巧之術,或為利國利民之法?”

  這題是朱雄英親自出的,考的是對科技的看法,在這個推崇儒家,信仰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有沒有真能冒出來幾個“異類”。

  “第五題,關外之地,八百里漠北,如何徹底融入大明領土?”

  這一題同樣是朱雄英自己出的,同時也是讓他最頭疼,至今都沒想到具體解決的辦法。

  這題說的簡單些,就是如何漢化遊牧部落,如何讓農耕和放牧兩種文明融為一體。

  這一題也是最難的,因為在歷代王朝都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這五道考題,分別對應藩王,新政,開海,科技和經略外族,全都是新朝要面臨解決的大問題。

  這些考題幾乎都是以古論今,是皇帝和幾位重臣商議出來的結果,當然,最後拍板決定的還是皇帝本人。

  五道題已經全部讀完,接下來就是考生自己答題了。

  即使沒記住考題也不能詢問,如果連這點記題的本事都沒有,那也不用當官了,總不能皇帝說話,你拿出一個小本子寫下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