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關西七衛(第3頁)

  “陛下,還繼續接見剩下的外邦使臣嗎?”

  眼看到了中午,朱雄英隨手翻開名冊,將前來的小國和歸附大明的勢力看了一遍,最終看到一股比較陌生的勢力。

  “宣關西七衛覲見!”

  明朝在西北的疆土只到達嘉峪關,嘉峪關以西,察合臺汗國以東,盤踞著許多蒙古勢力。

  在前元至正年間,察合臺內部分為兩派,一派聯合窩闊臺汗國等,反對忽必烈,另外一派以合班,出伯為首,支持忽必烈。之後出伯等投奔元朝,忽必烈將他們安置在嘉峪關以西。

  發展到明朝,這一帶的蒙古王公基本都是出伯的後代,該地區人群複雜,地理環境惡劣,農耕荒蕪,居民稀少,不利於大軍駐守。

  老爺子只好採取冊封這些蒙古王公為當地的長官,於是在嘉峪關以西冊封了七個羈縻衛所,衛所的各級官職,如都督,指揮,千百戶等,都是冊封給其原本的蒙古貴族,並且允許其世襲。

  簡單的說,關西七衛名義上屬於大明,但完全處於自治的狀態,大明會給他們提供一些幫助,若有戰事,他們會幫明軍作戰。

  關西七衛的經營,大明始終採取“以夷制夷”的手段,一是分其勢力殺其力,是不為患,二是使外夷相攻,大省朝廷用兵之費。

  換句話說,明朝並未真正將關西地區視為自己的國土,而是設法分化其勢力,使其相互牽制,相互混戰,大明則按兵不動,坐觀其鬥。

  這一股勢力對大明朝還是十分忠心的,幾乎沒有發生過叛變朝廷的情況,反而常年幫助大明抵抗漠北,察合臺汗國以及吐蕃各勢力的進攻,發展到正統成化年,關西地區的不斷淪陷,朝廷則依然坐視不管,到了後來,關西七衛被弘治皇帝全部棄掉,自此明朝徹底放棄整個西域。

  作為經營西域的橋頭堡,朱雄英明白,關西之地決不能放棄,居安要思危,這是西北的第一道屏障。

  因為在關西外還有一個堪比大明的龐然大物,帖木兒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