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迷果 作品

第88章 拜師宴的講究


  中國人自古尊師重道,早起在周代就已有釋奠尊師之禮,就是古代書院的一種典禮,陳設酒食以祭奠先聖先師。但是拜師禮儀卻一直沒有正規的流程。

  直到孔子時代,才興起了正式的拜師禮俗。《論語·述而》中寫道:“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意思是,孔子說:“只要是主動給我十條幹肉作為見面禮物的,我從沒有不給予教誨的。”十條幹肉,即一束乾肉,這在古代是一種最菲薄的見面禮。

  孔夫子時期的拜師禮還是比較簡單的,弟子先是向老師鞠躬,再奉上“束脩”,這樣就算正式入門求學了。這也說明當時“束脩”投師的禮俗已然成型,師徒關係的建立也相對比較樸素:心儀師門,就投以束脩,禮成則皆大歡喜。諸子百家傳道受業,大抵如此。

  有人會問,為什麼拜師要送肉而不是金銀?老師缺錢了還要拿肉換錢,不麻煩?

  其實在古時候,肉是奢侈品,秦惠文王曾對掉在地上的豬肉行跪拜禮,拿起地上的胙肉說:“天子賜胙,當以國禮遵之”。

  肉之珍貴,與時代背景也休慼相關:先秦時期,諸國混戰,百姓遇戰亂,流離失所,一年到頭很難吃上肉。不像現在是和平年代,就算豬肉渣漲價離譜,也隨時可以吃燒

  烤、火鍋、小炒……在孟子時期,他的治國方略是:“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肉之貴,戰亂時代有錢買不到,是隻有從心所欲之年才有資格吃肉的,若是穿越到那個時期,麥芽兒沒到七十歲都不配吃肉,因為太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