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三酒 作品

第一千四百零五章 普通投資者的智慧(上)

  回頭來看看整件事情的始末,寧大爺到底錯哪兒了呢?或者說,作為一個普通投資者,我們應該如何做呢?寧大爺想要投資並沒有錯,選擇一個當下價格出現異常波動的品種也沒有什麼問題。

  問題出在哪兒了呢?問題出在接下來一步。寧大爺明知道當下的投資品種的價格是有問題的,但是寧大爺沒有仔細去探究問題到底出在哪裡,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極端的變動情況就貿然買入。

  寧大爺確實發現了對應投資品種價格都不正常,但是他都沒有仔細去了解價格不正常的原因,就直接買入,這就是導致整場悲劇的最初的問題所在。

  期貨經常會有類似的情況,股票很多時候也會有。因為某一條消息,因為某個謠言,或者是因為某件事情,導致價格出現了不正常的波動,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這種時候如果想要參與一下,如果覺得是一次機會,那麼一定要了解導致價格出現不正常波動的原因到底是什麼。這個原因能持續多久?這價格的影響大概多大?

  可能最初的時候經驗不足,專業能力不夠強,評價這些東西需要花費很多時間,而且評價的準確率很低,這都沒有關係。

  但是這一步驟是必須要有的,可能最初的時候花費的時間長,準確率不高,但是隨著時間不斷的流逝,隨著能力不斷的提升,經驗不斷的累計,所花費的時間會越來越短,準確率也會大幅提升。

  只有當都完善了這些之後,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夠根據自己評估出的結果以及自己的自身情況,決定本次機會是否要介入,以及何時介入。

  其實寧大爺判斷的沒錯,上層絕對不會讓這樣的一個行業就此沒落,絕對不會讓一個行業一蹶不振,就算一個行業要徹底倒下,也一定會有一些反彈和搶救的措施。

  所以純鹼和玻璃的價格有所回升是必然的,但在這之前是否會先跌到一個什麼程度?這個事情誰都不知道。

  這也是為什麼同樣看多純鹼和期貨,徐坤一直在等待,而寧大爺在當初跌破生產成本線的時候就直接進場買入的原因。

  其實還有一個相對更簡單的方法。如果實在評估不出來事情的影響有多大。那麼市場中有一條鐵律:那就是要遵從趨勢,永遠不要做逆大勢的事情。

  要知道,趨勢一旦形成,那麼將會是勢不可當,無數人無視這條鐵路,無數人想在趨勢中做反彈、做反抽,想抄趨勢的底,想逃趨勢的頂。

  這些人中可能確實會有一些天賦異稟,可能確實會有一些時運不錯,找到了一次兩次機會,賺到了一筆兩筆錢,但是長期如此,長此以往,那些喜歡逆大勢做的人,絕對長久不了。

  所以,如果實在評估不出某一件事的影響有多大,那麼只要記住這一條鐵律,只要遵循他,其實也就可以了。

  想買入的方向如果正好是順著趨勢的,那麼其實就可以買入,想買入的方向如果正好是逆著趨勢的,那麼一定要等趨勢出現反轉,那麼才可以進行買入。

  從這條鐵律的角度,再看徐坤和寧大爺兩人的操作,實際上也就都能明白了,很明顯,這些東西徐坤知道,寧大爺不知道。徐坤做了正確的選擇,而寧大爺做了錯誤的選擇。

  再來看看之後寧大爺的操作是否有可圈可點的地方呢?寧大爺買入之後發現價格沒有如自己預期的那樣上漲,反而持續不斷的下跌。

  就開始想自己的方法去調查、去研究,去打探事情的情況,甚至聯繫到了一些小的生產廠商的相關人員,這一點確實是可圈可點的。

  研究投資標的是很正常的事情,每個人研究的方式不一樣,研究的方法不一樣。所謂的券商研究人員或者是基金分析師,或者所謂的專業人員,也只不過是根據他們可以調動的資源。總結出了一套相對完整的研究方法,並傳承下來而已。

  最多經過一代代、一批批人的不斷完善,不斷調整,讓整體變得相對更加科學罷了。不要一味的去迷信那些東西,那些東西並不一定適合所有人,甚至他不適合絕大多數的普通投資者。

  不論從時間、能力、專業性以及信息的掌握程度來說都不合適。

  不要心灰意冷,也不要氣餒,也有很多普通投資者可以用的方式,普通投資者在生活中的智慧遠比大家想象的要多的多,應用在投資上,有的時候往往有奇效。

  陳焱就給徐坤和林修然講過兩個普通投資者震驚職業投資者的故事,華夏有一家上市公司叫陸康威視,是做監控的。

  那一年的年報還沒有出來,很多職業投資者都在研究,都在預估這家上市公司的業績如何。但是沒有人能研究出個所以然來,大家的說法都不太一樣,有的人非常看好,有的人認為一般,有的人認為業績下滑。

  但在這個時候,一個不太知名的普通投資者。在網上發表了他自己的言論,他堅定的認為這家上市公司過去一年的業績一定非常不錯。

  人們都不明白他是怎麼做到的。一開始,很多人對他的說法不屑一顧。直到公佈財報的那一天,這家上市公司的業績真的不錯,有些人認為他是懵的。

  但是這個投資者公佈了他自己的持倉情況,他提前購買了這家上市公司的大量股票,也是賺的盆滿缽滿。

  一時之間,眾說紛紜,人們說什麼的都有,有人認為他是懵的就運氣好,有人認為他不是普通投資者,一定是某些專業機構的職業投資大佬。

  有人認為他一定有什麼內幕交易,做的什麼內幕交易,建議監管機構嚴查,直到他在網絡上公開了自己做出如此判斷的原因,一時之間,對他表示懷疑的人們都紛紛噤了聲。

  那他到底是如何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