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大夫(第2頁)

    至於工錢,雖說如今包產到戶,家家戶戶都能吃飽飯了,可手裡頭哪有什麼餘錢。

    王重兜裡雖然不缺錢,卻也沒有率先打破鄉間的習俗,畢竟王重一旦開了頭,以後大隊裡再想有要建房子的,就不好辦了。

    “你一向有成算,以後這些事情,你自己決定就行了,不用跟我商量。”宋季山看著王重,由衷說道。

    王重卻道:“爸,瞧您這話說的,都是一家人,凡事就應該商量著來,怎麼能我自己一個人擅自決定。”

    雖說宋季山心裡並不介意,剛才說的也是真心話,可王重這幾句話中透著的對他這個岳父的尊重,卻叫宋季山心裡湧出一股暖流。

    “對了,小萍跟你媽還得忙著養兔子,加工兔毛,現在你又弄了這麼個藥材作坊,會不會忙不過來?”

    宋季山的擔憂不無道理,畢竟他跟宋母的年紀確實不小了,雖然才五十歲,可瞧著卻跟六七十歲的人沒什麼區別,這身子骨也不如那些經年勞作的同齡人。

    王重卻淡淡的道:“忙不過來就僱點人,現在又不是以前,沒人會來找麻煩,再說了,只要咱們給工錢,估計鄉親們都得搶著過來。”

    宋季山眼中閃過幾分顧慮,畢竟要是僱了人,性質就跟他們一家人自己幹不一樣了。

    可出於對王重的瞭解,眼見王重如此篤定,宋季山心中雖有幾分顧慮,卻也不似以前那般瞻前顧後,猶豫不決,謹小慎微,這也不敢,那也不敢了。

    時間是最好的催化劑,匆匆數年,休說山背大隊,便是整個紅衛鎮方圓幾十個大隊,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隨著家庭裡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落實,老百姓們手裡有了田地,原先的懶散和相互推脫早已消失不見,個個幹起活來恨不得賣十二分的力氣,只頭一年,就迎來了大豐收,交完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的都被老百姓們搬回自家糧倉儲存起來。

    看著滿倉的糧食,老百姓們臉上的笑容也燦爛起來,不說別的,至少已經能夠讓自己跟家人填飽肚子了。

    人心永遠都是不知道滿足的,自古以來皆是如此,溫飽只是基礎,如今肚子填飽了,就該合計穿暖的事情了,紅衛鎮的冬天還是冷的。

    這人越窮,就越想著多生孩子,盼望著以後自己的孩子裡能有個出息的,不說光宗耀祖,出人頭地,但至少也得把一家人都給帶起來。

    不少家裡孩子多的,一到冬天,沒那麼多棉衣棉褲了,就是哪個出門哪個穿,不出門的就窩在家裡床上,躲在被窩裡取暖。

    類似於這樣的情形,在這個年代裡,屢見不鮮。

    “王大夫!王大夫在嗎?”

    衛生室外頭傳來村民的呼聲。

    所謂的衛生室,其實就是王重家旁邊新建起的一座小屋,不過四十幾個平方,分成了三間,中間是看診的,南邊是藥房,北邊是注射室,消毒室。

    王重的醫術早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而且還是中西醫結合的那種,中醫固然博大精深,可西醫同樣也有其獨到之處,二者側重的方面也不同,中醫講究經絡氣血,陰陽五行,自有其體系,而西醫講究簡單快捷,在外科上已經走了很遠很遠。

    王重治病,從來都不會拘泥於只用中醫或者西醫,而是哪個簡單快捷,哪個性價比高,哪個對人體沒有傷害,不會留下後遺症,就用哪個。

  -->>
                                         
  王重平日給鄉親們開的藥方裡,還有很多在民間流傳的偏方,就地取材,不用什麼成本,但效果不差,關鍵是性價比高,很受鄉親們青睞。

    而王重也正是因為這些藥效不錯,又不用花費什麼本錢的偏方土方,治好了鄉親們的病,才在短短几年時間了,就超過了在紅衛鎮耕耘多年的宋季山,成了鄉親們口中醫術精湛的名醫。

    “怎麼了?”王重急忙從屋裡迎出來,來得是個中年男人,三十多歲,一頭短髮猶如倒豎的短戟,穿著一件打滿補丁的老舊襯衣,連釦子都是用布頭纏成繩結做的,褲腿挽過膝蓋,赤著一雙泥濘的大腳,皮膚被太陽曬成了黑紅色,此時此刻,那黑紅色的皮膚上,已然滲滿了如黃豆般大小的汗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