臊眉耷目 作品

第一百四十二章 真正適合他的崗位


  其實,按照切實的身份來論,劉虞雖是皇親,但其人也是以《五經》而入仕的名士,他和劉儉一樣,既算是士族,也算是皇親,屬於一半一半。

  他站在帝王的一面沒錯,站在士族一面也沒錯。

  但最終,劉虞還是選擇了漢室。

  縱然身上有士族的標籤,但劉虞自幼所受家族薰陶秉承的,還是他光武直系後人的身份。

  放眼整個大漢朝的漢室宗親之中,似他這般根正苗紅的宗親也已經是非常之少了。

  其實劉儉適才所做的分析,劉虞心中雖也知道,但若要興學於世,特別是興學於民,這一點著實是非常困難的。

  二人就著這個話題繼續深談,談的都忘記了時辰,甚至連晚食左宴都忘記了。

  很顯然,有些方面,他們兩個人有著共同的議論點。

  談話中,兩個人重點談及了幾個方面。

  在劉虞看來,廣開民智需要有三大難關攻克。

  一是民食。

  學習的基礎是吃飽穿暖,只有那些穩定住了當下階層生活的人,才會更有心思向上拓展更近一步。

  這也是為什麼在漢末時期,一心想要奔著上級階層的人大多是沒有經學傳家的豪富寒門!

  不過是因為寒門已經解決了生活最基本的需求,現有的生活支撐他們可以去拓展更高的生存目標。

  二是傳播方式。

  且不說當下主要學識被豪門壟斷,就算是學術沒有被閥閱壟斷,若僅以手抄的方式來進行書籍的傳承,效率低且容易出錯,根本無法做到大面積的學識普及,這一點是客觀上存在的巨大問題。

  三是教育體系。

  除了雒陽的太學有一套精準的教育流程,以及太學中五經十四博士皆為專業教師(鴻都學門不算,只能算藝校),地方私學中的“精舍”“精廬”都是當地名士在治學之餘,為了發揚自己的學術名望,同時並擴大本門的聲望而創辦的。

  因為有這個目地作為前提,名士們對私學門生的選拔就比較嚴格了,包括出身和經濟實力方方面面都在考察範圍內,這也自然而然的限定了地方私學的教學人群。

  這三大困難點,將有資格讀書學習的人,分出了三六九等。

  對於眼下的劉儉和劉虞來說,教育體系和改變民生路線的問題,他倆是無法解決的。

  因為這需要一個政治與現實操作的過程,而且不出意外,這兩點在如今各方勢力都暫時相對平衡的情況下無法得到改善,必須要在分崩離析,天下大亂之後,以亂治亂,亂後大治的前提下,才能夠去進行解決。

  在劉虞和劉儉兩兄弟分析來分析後發現,依照他們目前的能量和地位,或許只能去試著解決書籍傳播方式的問題。

  但具體怎麼解決呢?

  劉儉向劉虞提出了一項關鍵事物的發展。

  那就是紙!

  劉儉心中明白,不論是科舉、印刷亦或是生產革命的進步傳承,都離不開紙這個載體。

  蔡侯紙的問世,距今已經七十載了,因為實在是太脆了,且會因為侵墨過多而容易出現糜爛,不宜適用。

  不過劉虞倒是見多識廣,他聽聞最近三四年間,青州東萊縣出了一個名叫左伯的人,以相當比例的桑樹皮造出了一種相比於蔡侯紙要強韌許多的紙。

  不過這種左伯紙因為原料非常講究,需要大量的桑皮作為原材料,造價頗為昂貴,而放眼大漢朝,而且有地域的侷限性。

  能夠為左伯紙原料基地而大量種植桑樹的州郡,也不過只有青州和桑蠶之地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