臊眉耷目 作品

第三十三章 董卓的金燕

 正在擺弄著手中簡牘的董旻聞言頗為驚詫:“兄長昔年被徵辟往司徒府,經袁司徒舉薦就任的幷州刺史,乃是袁門故吏,司徒今番為何要羞辱自己的門人?”


 董卓睜開眼,站起身,慢步走到了窗邊,看著屋外的瓢潑大雨,陷入了深深往昔的回憶中。


 “為兄就任幷州刺史,算是袁氏之吏,但你也別忘了,為兄縱橫東西,沉浮幾十年,又當過多少人的門生?豈止是他袁家一門!朝廷去年連番大事,段公身隕,袁公這是在用未斷章的《易經》來提醒老夫,要看清自己的出身,連經文斷章都斷不明白的邊郡寡學之輩,應知曉該站誰家門前。”


 董旻聽到這,頓時沉默了。


 董家兄弟自幼於涼州長大,乃是西境豪雄,深為羌族諸部所敬,只是在漢朝中原門閥士人眼中,涼州漢人就是不折不扣的下等蠻人,這是不折不扣的事實。


 哪怕是董卓如今已經地位超然,依舊如此。


 關東士族對涼州人的態度,根深蒂固,大部分的涼州人也都接受了這個現實,但董家兄弟卻是另類,他們這一輩子,都在努力擺脫這個‘下等人’的桎梏。


 說來也是命運使然,董家的戶籍雖是在涼州,但他和董旻卻都是在潁川出生的,只因其父董君雅當時任潁川輪氏尉,而董卓字仲潁,董旻字叔潁,也足矣證明當時涼州人對中原的期待和認可——連在潁川出生,都得刻意顯擺一下。


 董卓幼年生活在潁川,而潁川也是大漢世門豪右的一大發源地,在那裡,美麗的莊園,高大的鄔堡,每一個莊園主都有著數以千頃的土地,徒附的黎庶黔首不計其數,這些都給幼年的董卓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象。


 但這些,終歸不屬於他,他的戶籍在西涼,這注定他只能眼饞地看著別人家的鄔堡莊園越建越大,而自己只能等父親任期到了後,一臉不捨的前往他的戶籍所在地——與羌人混居的涼州苦寒之地。


 或許從那個時候開始,見識過潁川世族繁華的幼年董卓心中就已經打定主意——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都別狂!早晚有一日,我要建一座超過你們這些世家豪右所有人的‘萬歲鄔’。


 帶著這個深藏在心中的理想,董卓入仕後便輾轉於各家門下。


 大漢朝的官場規矩,普遍是門生故吏只為一家,例如劉儉、公孫瓚、劉備的老師是盧植,那他們這輩子身上就會一直有盧植門生的烙印,即使公孫瓚後來被劉其所徵辟,甚至為了劉其發配喬裝改扮,但歸到根上,他依舊是盧植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