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明 作品

第二百七十六章:血淚(第2頁)

  但是就算是知道又如何……

  崇禎環視著空蕩蕩的暖閣,無聲的長嘆了一聲。

  現如今已經是他登基的第十二個年頭了,早已經不再是那個對於一切都懵懂無知的少年天子。

  他明白了很多的事情。

  但是現在明白,很多事情卻都已經是晚了。

  在登基之除,他除去魏忠賢的時候,廠衛的力量也被他削弱到了一個幾乎不可用的地步。

  以至於現在,崇禎想用廠衛,但是廠衛卻是難以再復昔日的聲勢。

  崇禎神色疲憊,他抬起了手,緩緩的揉著略微有些腫脹的太陽穴。

  自建奴入關以來,邊報急切,各地報難的奏疏如雪花一般蜂擁而來,他沒有一日可以睡上一個安穩覺。

  國家疲敝,底下那些官員的表現卻是讓他越發的失望。

  所謂的眾正盈朝,所謂的賢良忠臣,都不過是一群自私自利的卑劣小人。

  這些年來,崇禎也算是看明白了很多的事情。

  朝中的清流,多為沽名釣譽之徒。

  朝中的那些臣工,相比於治國,似乎更擅長黨爭。

  崇禎向後靠了一靠,靠在了椅背之上,他實在是太過於疲倦。

  國內的大小事務,朝中的黨爭謀議,邊關不斷傳來的告急文書,全都積壓在一起,壓的他根本喘不過氣來。

  崇禎之所以信任楊嗣昌,願意任用楊嗣昌,不僅僅是因為楊嗣昌才學過人,他覺得楊嗣昌能夠解決問題。

  更是因為楊嗣昌無偏無黨、勇於任事,有問必答。

  不像是其他的臣工說一些空話套話做一些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事情。

  楊嗣昌一直都在做實事,自從楊嗣昌上任之後,國家的情況確實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沸沸揚揚蔓延多省的流寇之亂因為楊嗣昌的方略而被平定。

  北地的邊患也因為楊嗣昌的邊策而得到了緩解。

  只是……

  崇禎握緊了雙拳,眼眸之中閃過了一絲怒意。

  朝廷之中那些只會袖手空談的腐儒,拿不出對敵的半點方略,說起道理來卻是處處壓人。

  眼下的情況,談判無疑是最好的選擇,然而反對的人卻是眾多無比。

  反對的眾人之中,以黃道周最為激烈,也最為剛直。

  朝議結束之後,崇禎將黃道周被連貶六級,調任江西按察司照磨。

  黃道周是忠臣,是直臣,這些崇禎心裡清楚,黃道周所說的一字一句全都印刻在了崇禎的心中。

  在朝議之前,崇禎其實已經是下定了決心,無論結果如何都要議和,先徹底解決國內的流寇之禍。

  雄才大略如漢光武帝劉秀也曾與匈奴暫時議和,巍峨偉岸如唐太宗李世民也曾與突厥暫定渭水之盟。

  但是朝議結束之後,黃道周所說的那些話最終還是讓他最終產生了猶豫。

  他猶豫了……遲疑了……

  然後上天便讓他立刻為自己的遲疑和猶豫付出了代價。

  十一年九月的時候,建奴再次入口,一路……勢如破竹……

  那些昔日剛直的臣工,現今卻是全部噤聲不語。

  當真可笑……

  崇禎合上了桌面之上的奏疏。

  朝廷無錢,國庫無糧,所有的請求他都解決不了,這些事情只能全部交由戶部自決。

  各地勤王軍齊聚北直隸,不算衛戍京師的部隊,單算是如今在長城一帶受孫傳庭所領的勤王軍隊,規模就已經是超過了十萬之數。

  十多萬人每天的人吃馬嚼,都是一個天文數字,運河以南的運糧船幾乎是卸下一船便向著長城所送去一船。

  缺糧的不僅僅是北直隸和山東,京師一樣缺糧,哪怕是皇宮都一樣缺少糧食。

  這段時間為城外的那些的饑民施的粥米都是隻能夠吊著一口人命,甚至還也是飢一頓飽一頓。

  十數萬精銳盡皆雲集長城周邊,楊嗣昌告訴他,若是大敗重喪,國家甚至都有傾覆之危。

  兩軍對壘大戰之際,萬萬不可短缺軍餉和糧草。

  正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是優先供給於前線。

  孫傳庭那邊,崇禎本來是不欲催促的。

  但是無奈如今朝政困難,糧草已經是接濟困難。

  建奴拖得起,他們卻是拖不起了,建奴再不出關,京師的郊外和整個北直隸並著山東,不知道要多餓死多少的百姓。

  崇禎抬頭向著暖閣外面望去,他聽到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