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明 作品

第一百四十章:遍地狼煙(第3頁)

  如今文尊武卑已有百年,運籌帷幄,制定方略,作為統帥向來是文官的事情,武將老老實實聽命就好。

  聽起來很蠢,但是這就是事實。

  在明朝的後期,武官的權柄不斷的被削弱。

  但凡大一點的戰事,朝廷都會派遣文官作為督師領兵作戰。

  而那些統兵的文官,多的是酒囊飯袋之輩,比起趙括來甚至都不如。

  畢竟趙括起碼還會紙上談兵懂些兵法,而明朝後期統兵的一些文官恐怕連兵書都沒有讀全,除了會誇誇其談,說些大話其餘什麼都不會。

  明朝後期其實不乏精兵強將,奈何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最為著名的典範,當屬楊鎬。

  無論再多的說辭,再多的藉口。

  萬曆援朝之役之時,原本明軍一路高歌猛進,蔚山之役本來能夠戰勝,但是因為楊鎬臨陣指揮失誤,倉促撤軍,明軍遭受了極慘重的損失。

  而後在薩爾滸之戰,楊鎬更是葬送了明軍大量的精銳部隊,杜松、劉綎等一眾將校也戰死沙場。

  致使明金之間的攻守之勢徹底逆轉,明軍就此在遼東戰場之上一蹶不振。

  兵戰兇險,豈是兒戲?

  那些自以為是的文官,看過幾本兵書,便以為能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卻不知道就是被稱為漢初三傑的張良也曾多次披甲上陣,親臨前線,經歷了無數次的戰役最後才穩坐於中軍帳中。

  陳望雙目微凝,洪承疇雖然私德不行。

  但不得不說,他是真的會打仗,方略領兵都屬於一流。

  在他的麾下任將,起碼不會成為被累死的三軍之一。

  而且洪承疇這面虎皮在現在的朝廷也算是一面大的,跟在其身後能夠享受到不少的好處。

  陳望的目光在帳中一眾將校的身上一掃而過,帳內的一眾將校皆是正襟危坐,垂首待命。

  他沒有開口說話,他沒有將心中所想的事情說給其他人聽。

  現在所有的事情陳望都是乾綱獨斷,沒有詢問過其他人的意見。

  因為說了也沒有用處,無論是陳功、還是胡知義、胡知禮,亦或是趙懷良、唐世平,他們現在都幫不上忙。

  見識最多的,官職最高的是趙懷良。

  但就在幾個月前,趙懷良還只是一名把總,手底下領著四五百的戰兵。

  唐世平只不過是一名副百總,而陳功、胡知義、胡知禮就更別說了,他們都是家丁。

  現在能夠管好麾下的軍兵,其實都已經是頗為不易了。

  飯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路要一步一步走,急功近利並沒有用。

  一開始的陳望也問過他們的意見,但是卻沒有多少有用的意見。

  現在他們幾人雖然都已經獨領一部,但是眼界卻始終只放在本部本營之中,所有的想法都是自身和統管的人出發。

  眼界的改變,思想的變化並不是一朝一夕之間的事情。

  陳望轉過身,緩步走到帳中的首座之上重新坐了下來。

  前不久設了督導處,現在還處於的草創的狀態,到現在為止也只是剛剛招募齊了基礎的人員。

  後勤是由唐世平負責,唐世平雖然已經是竭力處理,但是還是有些力有未逮。

  除了後勤和督導之外,隨著軍隊的擴大,軍中還有各項的雜務,很多繁瑣的事情都需要人來處理。

  也幸虧胡知義從遼東帶來了不少的人,陳胡兩氏雖然不是大族,但是起碼還有族學。

  雖然沒有考功名的本事,但是起碼聽說讀寫大多數人都會,記賬算術也有不少的人的會。

  畢竟宗族之中也需要記賬管事,打理產業,肯定不能大字不識。

  陳望收回了目光,眼下隨著勢力的擴大,他的短板也顯露了出來。

  手底下的人大多數人的眼界因為身份地位的原因都不高,有才學知識的人也極為稀少。

  或許,自己可以趁著在漢中府的這個機會,招募一些幕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