鑲黃旗 作品

第九百六十八章 不情之請


  1986年2月14日,初六,週五,也是西方的情人節。

  雖然國內目前還沒有年輕人追這個洋節,可對於西方一向懷有幕強心理,經濟又率先發展起來的日本人卻是比較在意的。

  主要是因為體諒到松本慶子的心情,原本這一天,寧衛民是打算一大早就去復興門長話大樓排隊掛號,然後要個電話間,好好跟松本慶子煲一煲電話粥的。

  只可惜,因為臨時出現了一個突發情況,寧衛民的原定計劃只能被迫延遲,把甜蜜時刻挪到晚上去了。

  不是別的,市文物局找上門來了。

  敢情日本大使館提前聯繫了市文物局,打告知他們寧衛民從日本帶回大量的青銅器要捐贈的消息那天起,市文物局那邊就坐不住了。

  連領導帶準備鑑定的專家,從上至下,欣喜若狂。

  從年前一直盼到年尾,大家聊得都是這批海外迴流文物,就惦記著儘快能一睹這批青銅器真容呢。

  儘管他們很理解寧衛民回京也得過年,也懂得好飯不怕晚的道理。

  可時間一長,也不免變得疑神疑鬼起來,生怕這事兒出現什麼變故。

  所以別看公假結束才過了一天,他們急不可耐的主動出擊了。

  初六這天,市文物局不但一大早就打電話聯繫了寧衛民。

  而且還說他們這邊接人接物的專車,歡迎儀式和等著鑑定的專家已經全給安排好了,就等著寧衛民的大駕光臨。

  雖然這表達的意思很委婉,可這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架勢充分證明,對這事兒文物局挺著急的。

  那沒轍呀,寧衛民也不好讓市文物局久等,只能予以配合。

  於是他就招呼羅廣亮來幫忙,收拾好了要捐贈的物件,然後帶著想同去看看鑑定結果的康術德一起上了市文物局派來的汽車。

  結果不出意外,這些東西拿過去一亮相就震驚了全場,鑑定結果也尤為驚人。

  經市文物局的幾位專家鑑定後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寧衛民捐獻的十七件青銅器中有五件為西漢組器,內壁有銘文,由此可以斷定是梁王劉嘉的隨葬之物。

  尤為珍貴的還有一商代晚期獸面紋方觚,一秦代青銅鴻雁,看著也不是凡物。

  只是具體出處暫時還有待進一步查證。

  其次比較珍貴的還有一遼代青銅小鼎,兩件西漢的銅牛燭臺。

  以上這些東西,一共九件均被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至於那兩冊宋版書也被認定為真品,從文獻的價值來看,恐怕還要高於大部分青銅器。

  總之,全體專家一致認為,寧衛民捐贈的這些文物,既有文物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也有學術研究價值。

  而且幾乎全部都是積貧積弱的年代,流失海外的國寶,能夠追回,實屬僥倖。

  於是等到鑑定過程一結束,市文物局就要在現場舉行表彰儀式。

  或許是覺得五百元的現金獎勵,外加一個錦旗實在有點拿不出手吧。

  市文物局還專門安排好了《京城日報》和《京城晚報》記者。

  打算要給寧衛民拍照做專訪,在兩份報紙上刊文宣傳表彰,為其揚名。

  不過讓市文物局的領導和專家們大大出乎意料的是,寧衛民居然對這樣的安排謝絕了。

  市文物局的領導們一開始還以為寧衛民是故作姿態,只是表面上謙虛一下,心裡其實是願意的。

  誰還會拒絕榮譽呢?

  於是領導們就一再相勸,口稱寧衛民此舉善莫大焉。

  說這些文物的迴歸,不但有益於對我國相關歷史的研究和左證,而且他的捐贈也為社會樹立了良好典範。

  是在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應該怎麼愛護和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

  當然值得大力嘉獎,好讓大家效彷學習。

  可哪兒知寧衛民還真不是來虛套子,玩假招子。

  雖然誠懇地一再感謝領導,可他還是堅持不肯就範。

  甚至還拿出了“子貢贖人”的典故來打比方。

  認為如果公開報道,弊大於利,反而不利於海外文物迴流。

  寧衛民的道理是,自己出國是經商,因此具有這個經濟能力,而且也願意做這件事。

  可不代表旁人也有能力去做,願意去做。

  實際情況是國內許多人即便出國,日子也多數是苦哈哈的。

  不是留學生就是打工者,沒有這個經濟條件。

  這種事宣揚出去,非但不會起到多少榜樣的作用,促進流失海外的古物迴流。

  反倒有可能會被在華的日本記者看到,產生未知的,不可預計的麻煩。

  萬一要是消息傳回日本國內,萬一要是讓那些日本舊貨商知道了有華人在做這樣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