鑲黃旗 作品

第九百四十六章 大刀


日本並非一開始就是老年人的天堂。

相傳在古代日本,一些過了七十歲的老人會被兒女背到山上自生自滅。

這樣的山,在日本被稱為“棄老山”。

1956年,日本作家深澤七郎就以“棄老山”的傳說為原型,創作了一部小說《楢山節考》。

這部小說後來還被改編為電影,獲得了1983年戛納電影節的金棕櫚大獎。

而這個日本的傳說,一方面說明了古代日本的貧窮,無法給老人善終,另一方面也顯示了日本的“終老觀”。

也就難怪在日本,乘坐公交車和地鐵時,年輕人給老人讓座反而會讓老人生氣呢。

精日份子把這種現象理解為日本老人的骨氣。

覺得日本社會居然連老人都不願意給別人添麻煩,日本人素質得多高啊。

可他們卻不懂得,造成日本這種特殊現象的原因,其實更多的是源於古代日本“棄老”的傳統,給老人造成的恐懼感和精神壓力。

這種文化背景下,哪怕進入了現代社會,日本老人也依然不相信自己能“老有所依”。

不相信當自己變得無用時,子女還會孝順。

天天想得反而都是“久病床前無孝子”的道理。

所以才總要試圖證明自己還有用,才那麼怕被嫌棄。

這隻能說相對於華夏,從古至今,日本老人都要可憐得多。

大概也是因此,日本的家庭從來也不是相互依賴的關係。

不像華夏家庭那樣,是血緣和利益的雙重聯繫,連接非常緊密。

尤其時間和金錢這兩樣東西,日本家庭成員之間,彼此界限非常清楚。

日本的父母既沒有給子女辦婚事經濟貼補的心氣兒,更沒有對幫助子女養育第三代的義務。

反過來子女對於父母流離失所,流浪在外,也可以不聞不問,心安理得任憑父母“享受自由”。

所以客觀來說,日本的家庭關係只能稱為“相互依存”的關係而已。

日本的父母和孩子之間,永遠看起來就像鄰居一樣客客氣氣。

而贍養老人的責任,則全歸於日本政府,在於日本社會的福利性制度。

不過儘管如此,也不能不承認,在日本經歷了戰後復興,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政府制定了《國民年金法桉》和《老年人福利法》之後,一直到小泉執政的2001年之前。

日本的養老產業不但在急速發展中,日本的老人也一直在享受著日本經濟崛起帶來的豐厚果實。

在那段時間之內,日本老人的養老條件確實是相當滋潤啊。

不信只要算算經濟賬就知道了。

首先,日本養老金大體上分為兩種。

一種是厚生年金,面對企業職工和公職人員。

這種養老保險,工作時由個人和企業、政府部門對半繳納,在職工退休之後陸續發放。

另一種是國民年金,面對的是自由職業者,這屬於一種個人保險行為。

像小商小販,演藝人員和藝術工作者,這類沒有企業保障的人自行按月繳納保險金,同樣在退休之後可以領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家庭主婦不但可以在不繳保費的情況下同樣享受到國民年金的養老保險。

而且在丈夫沒有退休的時候,企業和政府還會在一家之主的薪水裡增加一項給予家庭主婦的專項“配偶補貼”。

這種做法還是十分人性化的。

這麼一來,也就意味著日本大部分家庭在夫妻倆雙雙達到退休年齡後,每月就能有大致二十五萬円的養老金了。

按眼下的匯率相當於兩千五百美金。

如果再等幾年,到達泡沫經濟巔峰時,差不多能等同於四千美金。

相對而言,每個月兩個老人的正常開銷也就十五萬円。

相當於每個月一對身體健康的老年夫婦都能存下十萬円。

其次也要知道,在泡沫經濟垮掉之前,這段時期退休的日本老人基本上都是以很划算的價格購買的自有住宅。

平均只花費了他們的五年的收入,而且還早已經還完了購房的貸款。

不但無債一身輕,大多數的日本老人手裡甚至還有不菲的積蓄。

最後再加上這個時代的日本人,可不是六十五歲退休,而是六十歲。

比起小泉執政之後的退休老人,少交了五年的保險,反過來還多拿了五年養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