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月涼了 作品

第182章 這炮很是好用,給熊廷弼送去

 左光斗帶著趙率教和祖大壽兩人,到了張家灣後,留下士卒守護糧草後,就分道揚鑣。

 左光斗帶著人去實地探測水文、地形,拜訪地方富紳。

 而趙率教與祖大壽二人則是分頭前去招募壯丁。

 “這怕沒個三五年,回不了朝廷咯。”

 騎著馬走在去張大戶家的路上,左光斗一邊搖頭晃腦,一邊心裡思索著。

 “還得讓人弄些黃豆種來。”

 手中翻著一個小本本,左光斗思索著。

 對於屯田這件事,他是挺上心的,畢竟食君俸,行君事嘛。

 他是性子直,但不是壞,對於民事很是熱心。

 現在,左光斗就在琢磨著怎麼給皇帝小兒開個眼,讓皇帝看看他的本事。

 他可還記得皇帝貶楊漣時的那句“讓朕看看你的本事”。

 要知道,屯田和興修水利這兩件事,可不是那種隨便來個人就能幹的。

 治水暫且不提,光是屯田,就很是考驗一個人的能力。

 屯田可不是朝廷一紙詔令下去,百姓就會蜂擁而至,然後明年就能增加一大片土地,國庫就能獲得大量糧食。

 這是個耗費高、回本慢的投資——不要覺得屯田就是隨便劃塊地,用耕牛拉著重犁耕上一遍就能種糧食了。

 對於民間百姓,也就只有家有餘財的人才能負擔的起。

 畢竟,一戶的勞動力有限,若是分人去屯田,現有的地肯定就顧不過來了。

 所以,不管什麼時候,屯田都是高門大戶組織族人,或者朝廷用軍隊的方式組織人手,才能進行的。

 而且,土地開墾出來後,就像是種一樣,是要堆肥的。

 當生土變成熟土,這地才能種的出莊稼。

 否則,等著餓死吧。

 另外,還有耕牛、鐵器、穀場這些配套設施,也是要跟上。

 拿著本子算了算屯田所需的物資後,左光斗的眉頭皺了起來。

 皇帝讓他在順天府組織屯田,是捨得給錢的,只要上報預算用途,就能批的下來。

 但他也知道現在國家經濟不健康,該省的還是要省。

 “這就算是已經開春了,這京城的牛價漲到三十兩銀一頭也太貴了吧。”

 看著長隨從草市上問來的價,左光斗摸著自己的腦袋有些頭疼。

 “要不報五十兩一頭。”

 而就在左光斗為牛的事情頭疼時。

 朱由校在為炮的事情頭疼。

 圍著一門火炮轉悠,朱由校時不時的嘆一口氣。

 嘆的同工部尚書徐光啟、兵部尚書黃克瓚站在一起的肇慶府推官鄧士亮心驚肉跳。

 這他給皇帝弄到炮了,皇帝嘆啥氣啊?

 蹲下身,從炮口處往裡面看了看,朱由校轉頭對鄧士亮問道。

 “鄧愛卿啊,這一門炮多少斤?你是怎麼撈上來的?”

 “啟稟陛下,一門炮約重一千四百斤。”

 聽到皇帝問自己話,鄧士亮連忙拱手道。

 “至於打撈,則是用四艘平底船裝沙,待行至沉船之處時,將麻繩繫於炮身之後,將船上的沙子都倒入海中,船身上浮,自然就將這火炮拉起來了,拉起來之後,將船駛回岸邊,用人力將火炮拖拽上岸即可。”

 “原來如此。”

 聞言,朱由校看向鄧士亮的目光有些驚奇。

 這方法有些耳熟啊。

 他沒記錯的話,貌似前世小學課本上有個和尚撈黃河鐵牛用的就是這法子吧?

 看到皇帝的目光,鄧士亮有些驚悚的縮了縮脖子,不知道皇帝什麼意思。

 收回自己的目光,朱由校又用手在火炮上拍了起來。

 鐵炮一門,一千四百斤。

 毫無疑問,重型艦炮。

 這玩意兒要是運到遼東去,實用性太低了。

 “朕前些日子還在想著鑄炮的事。”

 收回自己的手,接過劉時敏遞來的絲巾擦了擦,朱由校有些感慨的道。

 “鄧愛卿就從海里撈上來三十六門火炮,還親自押運二十四門進京,可謂是國之幹才啊。”

 “臣只是借獻佛,不敢居功。”

 聽到皇帝的誇獎,鄧士亮臉有點泛紅,連忙道。

 “西夷之人的船沉在了外海,臣本是好奇其人船上裝載了什麼,就讓去看了看,哪想到,這些人的船上有如此之多的火炮。”

 “鄧愛卿何必自謙。”

 聽到鄧士亮的話,朱由校擺了擺手,接著道。

 文人嘛,都是很含蓄的。

 “去歲先帝神廟、光廟二龍相繼駕崩,朝廷人心浮動。朕登基之後,頗感朝中人浮於事。愛卿能做實事,朕很是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