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月涼了 作品

第81章 鹽法

 楊嗣昌走了不久,戶部尚書李汝華、度支司的畢自嚴就聯袂而來。

 “陛下,這是臣總結的大明賦稅收入總覽。”

 將一本奏章交給太監,而後就被遞到了皇帝的桌上。

 翻開眼前的奏章,看了沒幾頁,朱由校的眉頭就深深皺起。

 亂,太亂了。

 而且也太少了。

 稅制亂是一個方面。

 能撈到錢的行業,那收的是太少了。

 明朝的國家財政主倉是太倉,皇室則是靠內帑。

 太倉的主要收入是農稅,分為夏稅和秋糧,兩次稅收又分為起運和留存,通俗的說就是地稅和國稅。

 起運分別運一部分進入太倉和內帑,解決皇室宮廷的日常消費、京官俸祿、九鎮軍餉以及其他國家支出,如賑災、衙門費用。

 而留存則是宗室俸祿、地方官員俸祿、賑災和教化所用的費用。

 其他的還有商稅,主要分為過稅(鈔關稅、進門稅)和住稅(官倉錢)、市肆門攤鈔(營業稅)、契稅等十幾種。

 不過,大明的皇帝們因為對宗室俸祿折鈔,事情做的很損,所以就時不時把鈔關賞給藩王。

 弘治、正德,乃至於嘉靖都幹過這事。

 如弘治六年正月,賜岐王漢陽府劉家隔稅課司課鈔。

 另外,藩王還可以設抽分廠攔截百貨。

 傷稅基啊。

 這種混亂的管理,讓朝廷對於各地的稅務如何,一直都缺少一個明確的認識。

 而且,由於沒有一個統一的稅務管理,也就無法從全局大概的瞭解到各地區的發展情況。

 明朝鹽稅。。。額,別提了,崩了。

 商人交錢給朝廷買鹽引,然後拿鹽引去鹽場提鹽。

 但開中鹽法被改後,朝廷印鹽引和印錢一樣,沒個章法,大肆超發,鹽業市場已經大改一次了。

 看著這記載的亂糟糟的稅收記錄,朱由校有些頭疼的揉著腦袋。

 “朕想把稅務之事,也從戶部拆分出來。”

 揉著腦袋,朱由校將奏章放在桌子上,看著兩人問道。

 “兩位愛卿,可還有善於經濟之學的人才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