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 扶風世家

 扶風郡,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風,與京兆尹、左馮翊合稱三輔。

 三國魏以右扶風改置,治所在槐裡縣。

 西晉改為扶風國,移治池陽縣,十六國復為郡。

 及宋帝劉義隆破長安,盡收三輔之地,再設右扶風,治槐裡縣,後改槐裡為扶風。

 扶風望族多遷至扶風縣,其中就包括魯家。

 其實,扶風郡歷史上有四大望族,班、馬、耿、竇。

 班家:父子三修史 班昭《女誡》傳後世。

 班家人做事,前赴後繼,咬定青山不放鬆,這種專一持久的品質體現在修史工作上。

 父親班彪,是個歷史學家,性格沉著穩重,才高而好述作。

 他發現,由於司馬遷著的《史記》只記到漢武帝太初年間,之後的歷史空缺而沒有記載,不少非專業人士把歷史事件收集到一起拼湊成書,但是大多粗野庸俗,不能夠繼承《史記》正典。

 於是班彪“採其舊事,旁觀異聞”,為《史記》“作《後傳》六十五篇”,《史記後傳》成為《漢書》的前奏。

 班昭寫的《女誡》是一篇教導班家女性做人道理的私書,由於班昭行止莊正,文采飛揚,此文後來被爭相傳抄而風行當時。

 馬家:胸懷凌雲志男兒當自強。

 “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這句擲地有聲的話,出自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口中。

 馬援“少有大志,諸兄奇之”。

 馬援12歲時,父親去世了,家境很不好,幾個哥哥頗有才學,曾教他學《齊詩》,希望他走貧寒子弟讀書致仕這條路,但馬援卻不願拘守於章句之間,就辭別兄長馬況,想到邊郡去耕作放牧。

 誰知沒等馬援動身,馬況便去世了,馬援只得留在家中,為哥哥守孝一年,在此期間,他沒有離開過馬況的墓地,對守寡的嫂嫂也非常敬重。

 後來馬援去北地郡飼養牛羊,由於他為人仗義,不斷有人從四方趕來依附他,他帶著這些人遊牧於隴漢之間,表面上看似牧者,但胸中之志並未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