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改革稅制

 劉義隆打算改革稅制,如今國庫充盈,劉義隆心裡也有了底氣。

 如今宋國國庫收入中,百姓賦稅佔比並不大,主要還是商業稅收比重最大,但是商人要交的稅卻遠遠低於種田的百姓。

 雖然宋軍士卒家裡不用交稅,但是畢竟士卒只佔一少部分。

 尤其南方,沒有戰亂,人口增加十分迅速,劉義隆也鼓勵增加人口,還有涼州、秦州等地,由於異族通婚,使得人口也增加了很多。

 而且當初投靠宋國的匈奴、鮮卑、氐族、羌族已經開始慢慢的融入漢人當中,還有一些人甚至通過科舉進入了官場。

 他們除了相貌之外,已經和漢人無異,除了少數還保留一些本民族特色的人外,後來出生的人已經連原本民族的語言都不會了。

 這只是開始,隨著時間越來越久,這些異族的後代可能連相貌都會慢慢的改變。

 劉義隆在御書房思考如何改革賦稅。

 賦稅在夏、商、周時,賦稅主要以“田賦”為主,這是一種以田地產出為基礎的賦稅制度,國家通過分配土地和對農田產出的徵稅來獲得收入,同時,也有一些額外的賦稅,如勞役和物產稅。

 始皇帝統一六國後,秦朝實施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推行均田制和統一貨幣制度,賦稅制度也得到了改革,賦稅主要以“畝產租庸”制度為基礎,國家將土地劃分為畝產單位,徵稅以土地產出和戶口數量為基礎,庸賦則涉及勞役和軍役。這個時期的賦稅制度對農民來說相對嚴格,導致了一些農民起義和反叛。

 兩漢賦稅制的主要內容是“租”和“賦”兩項,租是土地徵收的稅額,交納糧食,從景帝二年(公元155年)起,漢代田租基本是三十稅一,賦以丁計,包括算賦、口賦,算賦是對成年人徵收的人頭稅,口賦是專對兒童徵收的人頭稅,賦交錢幣(在歷史上,租、賦、稅的概念又往往相互混用)。

 租庸調製開始實行於隋朝,唐朝進一步加以完善,交穀物叫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納定量的穀物);調是人頭稅(交納定量的絹或布);庸是納絹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內,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無年齡限制,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