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攤上的拖鞋 作品

第453章 最能代表長安的瓷器

 第453章最能代表長安的瓷器

 “不不不,我可不和博物館的人溝通。”

 寶友好像突然明白了所謂的好事是什麼意思,一臉警惕的看向張揚。

 甚至往後退了半步。

 他雖然沒有在張揚的直播間經受過洗禮,但是好歹有這麼多年的收藏經歷,知道只有一種情況下,普通藏家會和博物館對話。

 那就是——博物館看上藏家的東西了。

 所以他這麼警惕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誰願意自己手裡的寶貝,變成證書 500塊啊。

 “大哥你別緊張,我之所以要博物館的人聯繫你,是因為你這件東西的珍貴之處,可能遠遠超過了伱的想象。”

 “起碼不是證書能打發的。”

 “真的嗎?”張揚的坦誠,讓寶友放鬆了一點戒備,“你是記者,可別騙我啊。”

 “怎麼可能騙你,這麼說吧,半坡博物館知道嗎?那麼有名的地方,都沒有這種玉簪。”

 “目前同類型的器物,只有陝博有,而且數量還沒你這裡的多……”張揚非常耐心的解釋道。

 一般的文物,根本輪不到他這麼重視。

 主要還是因為,這種類型的玉簪,有非常大的考古價值。

 相比之下,它的經濟價值可以忽略不計。

 加上現在政策收緊,寶友也不能賣這類高古文物,繼續放在手裡,也是明珠蒙塵。

 要知道,在考古界,仰韶文化時期到底有沒有成系統的玉文化,依然是有個爭議的話題。

 爭議的主要原因,就是發掘出的玉器太少了。

 而寶友這幾枚玉簪,剛好可以填補下空缺,對於論證仰韶文化的玉器文化存在,有很重要的參考意義。

 “當然,我們也不會強求說讓你捐贈、或者賣給博物館什麼的,其實完全可以用借的。”

 “不會因為是高古文物,就強買強賣,這一點你可以放心。而且我說實話,這類東西就算運出國,市場價值也不高。”

 根據目前展示出來的物品信息,寶友這些東西,來源沒有太大的問題。

 五件,無一例外,都是很多年前,當地的村民挖出來的,後來輾轉到了寶友的手裡。

 雖然是買的,但最遲的一件,到現在也有七八年了,案值很低,問題不大。

 如果來源是盜墓賊贓物,那張揚就不是叫專家了,而是叫警察。

 在張揚一番苦口婆心的解釋下,寶友終於同意,等會兒和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們聊聊。

 至於博物館的人能不能說動他,就不幹張揚的事了。

 他就是幫個忙。

 這次和官方合作,還要上電視,這種高古文物,就不要想帶回臨海去了,本地的文保部門都盯著呢。

 ……

 “觀眾朋友們,看得出來,咱們長安的民間藏家,還是非常有水平的。”

 “讓我們趕緊接觸下一位寶友。”

 唸完轉場詞後,張揚迅速在各個隊伍裡尋找目標。

 很快,又有大哥主動送上門來了。

 他手裡拿著一件舟型、帶背光的鎏金銅佛。

 “記者同志,我這是一件北魏、兩晉時期的佛像。”

 大哥非常配合的把佛像展示在鏡頭前。

 陽光灑下來,金光閃閃的,有點扎眼。

 不過這全身金燦燦的佛像,真和北魏關係不大吧?

 傳承超過一千五百多年,得是真空保存的,才能連包漿都這麼完整。

 “大哥的這件佛像,是從何而來啊?”

 “我在外縣收的。”

 “哦?買的嗎?花了多少錢?”

 “挺貴的,花了五萬,畢竟是鎏金的呢。”

 “那開發票了沒?”張揚替對方考慮著問道。

 “這個沒有,是一個藏家轉讓給我的,發票……有什麼用嗎?”寶友疑惑的問道。

 “如果是找個人買的話,確實沒啥用,但是如果找商家買的話就很有用,有機會找對方退款。”

 “因為你這件啊,是100%新造的佛像,絕對不值五萬,五百塊最多了。”張揚懶得磨嘰,直接給結論了。

 這麼新的佛像,不僅說是北魏的,還是花錢買的……

 要素太多,全都不對,寶友就像個純新手。

 “啊?”寶友聽見張揚的話,應激的把佛像抱在了胸前,好像怕被人搶走一樣。

 明顯是在防張揚。

 “你這個記者,不是採訪嗎?怎麼直接幫我鑑定起來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