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登聞鼓(第2頁)

 凡是走水路的,特別是海運,自古以來不熟悉的人就不要去湊熱鬧了。茫茫大海之上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危險,海浪兇險,人心則更險。 

 經過一夜的休息,次日清晨,男子在服用藥物,簡單吃了一些早飯後,其病情也有了明顯的好轉。 

 與此同時,少女則在照顧好父親臥床休息之後,一個人悄然離開客棧,走在陌生的大街上,不時四處詢問打聽。 

 大宋臨時“皇宮”,這裡,是大宋天子趙昺居住的地方。 

 近百名錦衣衛手持鋼刀,肩膀上揹著各色火器在宮門口巡視著。 

 宮中護衛們嚴陣以待,一雙雙眼睛緊盯著路上的行人。宮牆之上,更是架起了一門門的佛郎機炮。 

 少女站在宮門口不遠處來回徘徊,時而緊咬著下嘴唇,時而又盯著宮門口那面巨大的登聞鼓。 

 少女清秀的面容下,表情凝重,不時握緊雙拳,似乎是在給自己打氣鼓勁一般。 

 “登聞鼓”大約始於西周時期,《周禮》中記載著路鼓和肺石制度。 

 所謂“路鼓”,就是建在周天子的寢宮外的,並且有專人看管。因為路鼓是設置在周天子的住所的附近,所以普通人是無法越過層層宮門接觸到路鼓的。 

 所謂“肺石”,則是置於宮門外的。《周禮·秋官·大司寇》有曰:“以肺石遠窮民……立於肺石,三日,士聽其辭,以告於上,而罪其長。” 

 也就是說普通窮人老百姓,如果有冤情而又申冤無門的情況下,可以在肺石站上三日,向朝廷訴說冤屈,經核查屬實後處罰不作為的衙門長官。 

 路鼓主要針對可以入宮之人,肺石則主要供普通民眾使用。 

 不管是路鼓還是肺石,其實都是一條非常規的伸冤方式。 

 真正意義上的登聞鼓制度始於魏晉時期。 

 晉武帝時期,開始在朝堂外懸置登聞鼓,允許百姓擊鼓鳴冤,百姓之冤可直達“天子”。 

 唐朝在西京長安,東京洛陽均設有登聞鼓。武周時期,更是嚴令:“朝堂所置登聞鼓及肺石,不須防守,有撾鼓立石者,令御史受狀以聞。” 

 宋朝襲唐制,律法制度也更加完善,同時也把登聞鼓制度發揚光大。 

 趙大在黃袍加身後專門設立登聞鼓院和登聞檢院,以便處理民間冤情。 

 少女異常的舉動,早已經引起了錦衣衛們的注意。 

 宮門口當值的校尉,目光凝聚在少女的身上。 

 多年的從軍經歷,讓這名校尉一眼就看出這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少女,沒有任何武功在身,身上更沒有任何武器。 

 即便如此,不敢大意的校尉對著手下使了個眼神,不由自主地移動著身位,佔據有利位置,身體放鬆,如獵豹一般,隨時可以出擊。 

 良久,少女打起勇氣,似乎抱著必死的決心,毅然而然地走向登聞鼓。 

 少女似乎沒有感受到眾人的目光,一步、兩步,近在咫尺的登聞鼓似乎是那麼的遙遠,而自己又是多麼的無助。 

 一瞬間,不爭氣的淚水順著少女清秀而又紅潤的臉蛋流了下來。 

 淚水落入口中,感受到了一股淡淡的鹹。 

 宮門兩旁的錦衣衛,手握鋼刀,嚴陣以待,似乎只要這名少女稍有異動,立刻就將其砍倒在地一般。 

 幸好,少女行走的路線是朝著旁邊的登聞鼓方向,而不是直奔宮門而去。否則一名弱女子,早就被這群護衛拿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