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奉天承運皇帝

 翔龍府,大宋臨時行在。 

 一隊隊哨騎急匆匆地出了宮門,朝著城外魚貫而出。 

 城外殘破的道路上,錦衣衛緹騎在大小頭目們的吆喝聲中分頭行動,帶著大宋朝廷招募人才和收攏流民的告示,帶著趙昺中興大宋的期望,向著四面八方疾馳而去,奔向廣南東路的各個角落。 

 “駕!駕!” 

 “你們幾個向韶州出發,並且務必尋訪到蒙英昴招討使,並請其速速回翔龍府,記住了一定是請。”一名錦衣衛百戶對著手下一個總旗吆喝道。 

 “卑職得令!”總旗大聲回應著。 

 “韶州府緊鄰湘贛地區,爾等務必多加小心,切莫誤了官家大事!”分道之前這名百戶再次交代著。 

 “卑職保證完成任務!” 

 “走,隨我來,駕!駕!”總旗率領數名錦衣衛緹騎策馬揚鞭,向著西北韶州府方向飛馳。 

 馬蹄轟鳴,緹騎們精神抖擻,這些錦衣衛們都是手持陸秀夫手書,趙昺用印之後的詔書催馬急行。 

 各處官道上,這種情景比比皆是。 

 華夏封建王朝,皇帝發佈的命令文書有“詔書”和“制書”等形式。 

 “詔書”和“制書”最主要區別是“命為制,令為詔”。 

 “制書”一般用於皇帝頒佈重大制度時使用,其對象為文武百官,只傳達給朝中官員即可。即以:“奉天承運皇帝,制曰……”開頭。 

 “詔書”,有昭告天下之意,則用於某一件具體的事情或者針對某一個特定的人。其對象就比較寬泛一些了,可以是某個人、百官、亦可以是全國老百姓。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為開頭。 

 比如說冊立皇后,或者冊立太子等等這種重大事件,這種事情是要讓全國官員、百姓都知道的,就要用到“詔書”了。 

 另外,著名的“嶧山刻石”,也屬於“詔書”的範疇。分前後兩段,第一段是歌頌始皇帝一生的豐功偉績,第二段是秦二世的“詔書”,以追憶先皇的功德。 

 前219年始皇帝巡遊到嶧山,孔孟之鄉,今山東鄒城,令人篆刻。 

 李斯的字是真強,書法縱橫有序,整齊劃一,穩如山嶽。 

 “敕曰”則帶有告誡、警告的意思了。主要對象也是官員等,基本上沒有老百姓啥事。 

 哪個皇帝也不會閒得蛋疼專門下道聖旨去訓斥一個普通老百姓。 

 “奉天”就是遵從天意;“承運”繼承新的氣運。合起來奉天承運其實就是皇帝用這四個字形容自己。 

 “奉天承運皇帝”這種開篇方式始於朱元璋,明朝建立之後,老朱將南京皇宮大朝會的正殿稱作“奉天殿”。 

 “奉天承運”由此而來。 

 書寫聖旨的時候,由於“天”最大,所以“天”字要頂格寫。所以聖旨最右側單獨只寫一個“奉”字,另起一行寫“天承運”三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