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泉州之戰(六)

 泉州造船歷史悠久,春秋至戰國初期,泉州屬越國地,其土著居民統稱百越族,擅長造舟航海。 

 隋唐至五代時期,泉州已經是四大對外交通港口。其造船業發達,所造海船船身巨大,結構堅固,載重量大,抗風力強。 

 水密艙技術最遲是出現在唐朝的,至宋朝更是將水密艙技術發揮到了極致。 

 這種黑科技領先西方一千多年,西方直到1795年也就是18世紀末,英國佬才開始使用水密艙技術。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水密艙技術最早出現於晉代,但是至今未見任何晉代沉船實物為證。 

 華夏水密艙技術不但存在於史料中,更是有出土的古船實物佐證。 

 1973年6月在江蘇如皋發現的唐代沉船,船長約18米,共9個船艙,兩艙之間設有水密艙壁。 

 船艙最長為2.86米,最短的為0.96米。 

 這是真品實物,可不是意大利佬搞的什麼2300年前的青銅器,撈出來水一衝新嶄嶄的。 

 青銅器上面刻有什麼某某世家大族,結果全都是絕後的。 

 西方歷史上出現的所有的“名門貴族”,全特釀的都是一個後代都沒留下。 

 (統統斷子絕孫,呵呵。) 

 水密艙技術使得即使船體破損了一兩處,某些艙區進水,船也不會沉沒。 

 水密隔艙技術看起來簡單,卻被譽為人類航運史上的最偉大發明。 

 另一個好處就是增加了船舶的橫向強度。 

 宋徽宗時期因為陸上交通並不相鄰,為出使朝鮮建造了“神舟”,載重量竟高達兩萬石,一千兩百噸以上。 

 (20000石x120斤=240萬斤=1200噸) 

 “龍舟”海船主桅杆高十丈,頭桅高八丈,共裝帆110幅。 

 史書記載:“巍如山嶽,浮動波上,錦帆鷁首,屈服蛟螭。” 

 泉州在元朝時期形成上寬下窄周長三十餘里的一座長形狀的城郭,故而又稱鯉城。 

 三國時期便置縣管轄,南北朝時期又設郡。 

 從宋朝開始逐漸發展成世界第一大港。 

 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異常活躍的海貿為南宋提供了強大的財力支持,這也是南宋有足夠財力抵抗元朝近半個世紀的一個原因。 

 提到泉州,阿拉伯人蒲壽庚是一個繞不過去的人物。 

 其祖上原居廣州,後遷徙到泉州,世代經營海上貿易。 

 其父任泉州市舶司長達三十年之久。 

 泉州市舶司主要管理泉州各個海港海外貿易事務。 

 蒲壽庚此人通過販賣各種物資,攫取了鉅額財富。 

 “致產鉅萬,家僮數千。” 

 蒲壽庚於1276年投降元朝,繼而對居住在泉州的宋朝宗室展開屠殺。 

 至此,徹底與宋朝決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