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百年和平

 “說著最卑微的話,解著君王的難題,身負最慘的罵名,做著為民的實事。苟全性命於亂世,事親濟民、提攜賢良。這便是朕對長樂老的評價。”趙昺說道。 

 (馮道晚年自號“長樂老”。) 

 忠者,有忠於君王者,如高唱著“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寧願餓死也不食周粟的伯夷和叔齊。 

 太史公把“伯夷叔齊列傳”放在《史記》人物列傳之首,可見他對伯夷、叔齊兩人崇高道德的肯定。 

 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誰不會說上兩句?倘若人人都如伯夷、叔齊那樣,那這個世界上豈不是早就沒有人了。 

 亦有忠於百姓者,如趙廣漢、馮道、包拯等人。 

 而在這些人中,寧願揹負罵名也要心繫百姓、竭盡所能保全一方百姓的馮道又是其中的佼佼者。 

 或者這也就是聖人所說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吧。” 

 馮道倘若不忠於國家,又為何不遺餘力地盡其所能保全百姓?倘若不忠於君王,又為何十位帝王都對其委以重任? 

 一人瞎子尚可理解,難道十位皇帝都是瞎子? 

 “臣明白了,多謝陛下教誨。” 

 “興王啊,沒有百姓何來君王?身居高位者要忠於百姓,以百姓為重,這樣的人便是良臣、忠臣。反之禍害百姓者,終將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臣受教了,臣謹記陛下之言。”趙與珞回道。 

 “黃鶴你也一樣。將來特種部隊訓練完成,到了北地,除了騷擾蒙元之外,亦要想辦法爭取民心,民心在我,捨我其誰!”趙昺看著黃鶴,滿是期望地說道。 

 “臣遵旨。”黃鶴也連忙站起來說道。 

 “還有你,武壘,一直跟著朕的身邊,著實辛苦了。以後但凡遇見欺壓百姓的,查明真相決不姑息,必要時可以先斬後奏。”趙昺擲地有聲。 

 “陛下放心,若卑職遇見不法之事,卑職絕不會袖手旁觀。” 

 “嗯,做好本職本身就是一種偉大。人人恪盡職守,那天下還有何事能難倒我等?” 

 “謹遵陛下教誨。”三人一同說道。 

 “河套地區,幽雲十六州。”趙昺自言自語地說道。 

 靖康元年(1126)正月初三深夜,一片漆黑的東京汴梁城,一隊人馬不動聲響地從城東通津門悄然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