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金戈鐵馬

 古代中原王朝歷來都有“防秋”的說法。 

 秋天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是一個收穫的季節,但在古代對於中原王朝來說,這是一個必須重武備戰的時期。 

 這是因為在這個季節草原上的馬匹正是最彪悍、最強壯之時,故而有“秋膘”一說。 

 並且此時的戰馬是最具有戰鬥力一段時期。 

 草原民族為了面對即將來臨卻又缺吃少穿的冬天,往往在秋季南下,故而又有“打秋風”、“打穀草”之說。 

 同一時期的農耕民族,此時糧食豐收,穀物入倉,同時意味著敵人來襲的幾率也大大增加,故而“秋、心”一個“愁”字。 

 古代募兵、練兵多在每年立秋之後。 

 從周朝開始,周天子一年四次狩獵都是選擇在農閒時節進行。 

 “四時畋獵”即:春蒐(sou,讀一聲。)、夏苗、秋獮(xian,讀三聲。)、冬狩。畋(tian,第二聲。)獵可不是為了單純的打獵,而是為了訓練、檢閱軍隊。也就是說一年四季中,每個季節都要搞一次大規模的練兵。 

 校場上,士兵們在隨著用鼓、鉦敲擊出的聲音指揮下,進行各種軍事訓練,如前進、後退、轉向、變陣等內容。 

 不同的季節採用不同的訓練方法,士卒便可以掌握不同的戰術、戰法,以應對不同的氣候環境。 

 “四時畋獵”便作為一項傳統被歷代所沿襲下來。 

 練兵其實是分為三部分的,體力訓練、隊列陣法、武器操練。 

 體能訓練那是最基礎的,冷兵器時代,士卒們的體力尤為重要,沒有力氣,那還不如直接去送死。 

 那些精銳士卒,那一個個都是琵琶腿、車軸腰的存在。 

 “第一排右刺!” 

 海口西,文天祥第一軍駐地。 

 一名長槍兵教官如雷一般的吼聲響起。 

 打仗不同於抓捕小賊,更不同於街頭雜耍。 

 什麼刀花如影,什麼槍花如風,什麼輾轉騰挪,什麼開磚碎石,陣陣喝彩,武林之風,一片繁華。 

 這些武功高強之人,真正到了戰場上一點用沒有,都是送死的節奏。 

 曾經有人問過一代戰神戚繼光一個問題:‘師傅們平日裡傳授的武術套路,到了戰場上還能用麼? 

 戚繼光曰:“兩軍對壘和場中較藝、擒捕小賊不同。堂堂戰陣,千百人列隊推進,管你個人戰鬥力強弱,都不能突出或掉隊。” 

 兩軍對戰,與敵交手之時,那是千百人簇擁而去,叢如麻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