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新式紡織機

 布匹、糧食,在古代那都是硬通貨的存在。 

 在古代,誰家能買上幾尺布,添件新衣服,那都是富足人家。 

 普通人家春夏秋冬都是那一件衣服。 

 冬天裝上棉絮變成棉衣,夏天把棉絮掏空變成夏裝。 

 不像後世,稍微舊一點的衣服可能就不想穿了,稍微不好吃的飯菜可能就剩下倒掉了……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能寫下這首名句的唐代宰相李紳,給人的感覺是人品不會差,至少是關切百姓之人。 

 其實不然,李紳出身官宦世家,幼年的變故讓其感受到勞作的艱辛,於是創作此詩。 

 然,其仕途的順風順水,漸漸的也失去了那份對百姓的體恤之心,變得驕奢淫逸。 

 詩詞中的李紳是一個憐憫百姓的詩人,現實中卻是一個不顧百姓死活的酷吏。 

 另一個就是絲綢,絲綢是古代中國的特產,由於其珍貴性,曾一度在很長時期裡是華夏的一種重要貨幣,官員的俸祿,朝廷的封賞都離不開絲綢。 

 前漢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一條橫跨歐亞大陸的貿易通道——絲綢之路。 

 絲綢作為最主要的貨物傳到了西方,其精美的紋飾,巧奪天工的工藝以及柔軟的材質,令西方的貴族們如痴如醉。 

 在西方絲綢的價格甚至堪比黃金的存在。 

 松江布,也就是松江地區所產的棉布。 

 歷史上崖山海戰十多年後,也就是元朝元貞年間,大約在1295年到1297年期間,年老的黃道婆偶然間遇到了一艘大海船,於是從崖州回到烏泥涇鎮。 

 回到家鄉的黃道婆開始傳授紡織技術,松江地區遂成為全國著名的棉紡織手工業中心。 

 (烏泥涇鎮,今上海市龍華鎮東灣,為黃道婆故鄉。) 

 由於採用了黃道婆改進的新式紡織機,做出來的棉布又密又好。 

 松江府周邊地區大行其道,成為棉布的代名詞。 

 可以說在那個時代的黃道婆,猶如一座封建社會手工業的豐碑,照耀在百姓們的心中。 

 數日之後,趙昺抵達崖州水南村。 

 青山環繞,碧水長流,雞犬相聞,一望無際的田園,在夏雨的洗禮下,顯得格外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