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甲冑之堅(第2頁)

 盾牌的形狀也是千奇百怪,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大部分的盾牌只能防禦身體的一部分,而最前面的大盾則主要用來在陣型最前方組成防禦的。 

 戰場上並不是每個士兵都有盾牌的,至少趙昺的火槍兵是絕對沒有盾牌的。 

 一旦開戰,傷亡不可避免。 

 打仗可不是像古裝電視劇那樣,人挨人,兵挨著兵。 

 電視劇是為了視覺效果, 

 冷兵器時代,士卒之間的間隔也是要有一米半以上的距離。 

 而到了後世,人員的間隔至少要達到三米,甚至要求一發小型迫擊炮不能同時擊中三人為限。 

 站的人挨人,除了找死還能找誰? 

 如果人挨人,士卒手裡的刀劍、長矛還怎麼揮舞? 

 即便是弓箭手之間那也是有間隔的。 

 趙昺的火槍兵雖然稍微密集一些,但也不可能做到人挨人,否則怎麼轉身?又或者火繩點燃了其他人的火藥。 

 …… 

 兩宋三百餘年,一直處於和北方遊牧民族政權對峙的狀態。 

 甲冑製作技術因此有了很大提高。 

 宋朝鎧甲一般分為金裝甲、連鎖甲、鎖子甲等。 

 一般士卒多用棉甲或者紙甲。 

 趙昺之所以不用這些種類繁多的鎧甲,並不是因為它們防護能力不行。 

 有了優質鋼鐵,鎧甲的防護力將更強,重量也會降低很多,也能極大地節約士卒們的體力。 

 這類鎧甲工藝複雜,製作起來太過繁瑣,需要無數的人力,一針一線,曠日持久的生產、修復。 

 趙昺最缺的就是時間,時間! 

 紙甲也就是用紙做的鎧甲,這種鎧甲最大的優勢是重量輕,韌性高。 

 紙甲也是宋、明兩朝軍隊的標準甲式之一,宋朝軍隊曾有過一口氣定製過三萬套的記錄。 

 甚至還有過有用一百套鐵甲換五十套紙甲的記載。 

 紙甲對弓箭的防禦也非常突出,南方水兵最喜歡用這種鎧甲。 

 紙甲最早出現在唐朝,一直到清末仍在使用。後世在貴州青槓壩出土了一件清代鹹、同年間的紙甲實物。 

 一套套包裹全身的甲冑被製造出來,這種鎧甲是趙昺按照後世西方著名的“大白鎧甲”設計出來的。 

 “大白鎧甲”出現於十四世紀末到十五世紀初的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