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水泥鐵絲

 “陛下,酉時已到,該用晚膳了。” 

 武壘對著躺在床上,翹著二郎腿,兩眼發呆,不知道想什麼的趙昺說道。 

 “哦,這麼快。 

 “讓小二送過來吧。” 

 “其他人都安頓好了吧?”趙昺躺在那,懶洋洋地說著。 

 趙昺的話語充滿了對護衛們的關懷,武壘站在一旁感激地回道: 

 “回陛下的話,弟兄們都已經安排好了,卑職多謝陛下關心。” 

 “武壘,上次朕給你說的讓你找一些眼鏡匠人,製作望遠鏡的事情,情況如何了?”趙昺道。 

 武壘小心謹慎回道:“陛下,人卑職已經找好了,都在海口安置著,至於您說的那個望遠鏡,來之前已經在研究中,目前還不清楚進展如何。” 

 “朕知道了,等回去了朕再去看看吧。” 

 望遠鏡的製作原理和方法已經告訴了匠人,這東西又不是什麼高科技,磨出來兩個鏡片一鼓搗就成了。 

 眼鏡在宋朝叫做“靉靆”。 

 南宋理宗時期,宗室趙希鵠作書《洞天清錄》,這是一本最早出現的專門論述古器物及古玩辨認的書籍。 

 (趙希鵠,燕王趙徳昭一脈;包括宋理宗趙昀,以及宋末三個小皇帝都是德昭一脈。) 

 書中這樣記載:“靉靆,老人不辨細書,以此掩目則明。” 

 意思是說老年人看不清楚書上的字,將其戴上就可以看清楚了。 

 到了明朝的時候,眼鏡由華夏傳到了意大利,後來西方的工匠將它改良後,逐漸普及起來。 

 先有東方,然後才有西方的。 

 眼鏡更不是什麼西方的產物。 

 在宋朝,西方連特孃的文字都沒有,搞毛線還差不多。 

 這個時候的西方,家裡養的豬啊、驢啊、騾子啊,都特孃的睡在人的身邊,同床共眠的。 

 新婚夫妻還跟其家人們同睡一張床呢。 

 哦,對了,這個時期西方是沒有騾子的。 

 豬和驢總應該有吧? 

 說到騾子,嘮叨兩句。 

 由公驢和母馬所生的雜種為馬騾,由公馬和母驢所生的雜種為驢騾。 

 驢騾比較溫順,但有些笨,跑起來沒馬騾快。 

 馬騾比較聰明,跑得快,而且力氣大,但脾氣比較暴躁,不宜馴服。 

 比倔驢還倔驢。 

 (可以理解為是誰的種,性格就隨誰^_^) 

 騾子這種畜生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代,宋朝不管是驢騾還是馬騾都不多見,明朝時期經過大量繁殖後數量驚人,作為役畜廣泛使用。 

 趙昺不待武壘說話,“嘿”的一聲,猛地一拍大腿,怎麼把騾子這事給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