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魚水情深

 “小的遵旨!請陛下放心。”李恩說道。 

 時間很快,不知不覺兩個時辰過去了。此時,已經到了午時(下午一兩點鐘)。 

 其實這個時候趙昺和眾人都已經飢腸轆轆了,只不過因為精神亢奮而沒有顯現出來。待到趙昺和眾人平靜下來,才發現早已過了吃飯的時間。 

 “李恩,傳旨下去,今日朕就在這匠戶區內和各位臣工還有百姓們一同用膳。”趙昺對李恩吩咐道。 

 “小的這就去,請陛下稍候。”李恩趕緊領著營中的婦人們去準備午飯。 

 “大家都餓了吧?”趙昺笑著對眾人說道。 

 官員們笑而不語,百姓們則紛紛搖頭連說不餓。 

 “哈哈,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現在都已經未時了,哪有不餓的道理。”趙昺微微搖頭,笑著說道。 

 這就是百姓。 

 其實華夏的百姓是最純粹的、最善良、最低調的。 

 自夏商周、秦漢,隋唐以來,他們的要求真的不多。 

 他們不管誰高高坐在金鑾殿上,也不管金鑾殿裡的皇帝姓什麼,姓李或者姓趙又或者姓別的。 

 他們所圖的只不過是吃飽穿暖而已。 

 一朝興盛,百姓受苦;一朝滅亡,百姓依舊受苦。 

 苛捐雜稅,強取豪奪。 

 就算是在災年,朝廷下了免除賦稅的聖旨。 

 可是,這免稅的聖旨又能走多遠呢?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昨日裡胥方到門,手持尺牒榜鄉村。十家租稅九家畢,虛受吾君蠲免恩。’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在青黃不接的季節,即便是朝廷下達聖旨免除賦稅,可鄉間小吏們還要繼續催租收賦。 

 這些稅吏們為何如此冷酷無情? 

 無他,皆為一己之私,藉機斂財爾。 

 百姓們每天都重複著相同的、循規蹈矩的勞作。 

 即便勉強活著都屬不易。 

 廼賢的一首《新鄉媼》深刻反映了元代的稅賦之苦,已將百姓逼迫到賣兒賣女,尊嚴盡失的地步。 

 朝堂之上,錦衣玉食。鄉野百姓,衣不遮體,家破人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這些描述已經不是文學作品了,而是亂世的真實寫照。 

 ‘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究竟是誰逼反了百姓? 

 無他,官逼民反爾。 

 …… 

 趙昺領著官民回到戶區,樹蔭之下,一張張大桌、長椅擺放的倒也整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