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的薇 作品

第61章 考試中


 裴行儉考的是明算科,這一科因為不需要大量的背誦,看似很容易,所以考生格外地多。

 但在諸多考生裡面,國子學和弘文館的學子幾乎沒有人參加這一科,在他們看來這一科不是主流。

 就算考上了,背後沒有人幫著打點,也很難出頭,及第後也只能是個九品的官職,分配到各州縣衙門做一員胥吏。

 統計人口,計算府庫,錢財糧秣的計算。

 在諸多的學子眼裡,懂一些算術就行,沒有必要耗費巨大的功夫去考。

 雖然也屬於六學之一,但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才是他們的追求,明法科,進士科,明經科,秀才科才是“正統”。

 其餘不過小道爾。

 也只有那些無名師,無家世背景的寒門才會選擇稍顯容易的明算科。

 話雖然是這麼說沒錯,可是國家大考取材,每一科的取材都是奔著國家的治理去的,根本就沒有那麼容易考。

 這次考試也是一樣,三千人取六十人,就算在明算科出彩,那也是萬里挑一的才子。

 這一科有多難,只有學的人才知道,算術一科不是靠背誦就能行的,裴行儉聽師父說,這一科最吃天賦。

 不會的就永遠不會,在上課的你,可能打個盹兒的工夫,彎腰撿個筆的工夫,你就與這一科徹底地告別了。

 裴行儉打了個大大的哈欠,剛考完口試,主測的是心算和急智,以滴水計數為準,數越少的成績越好。

 一共十道口算題,《九章算經》三道,《五經算經》、《五曹算經》、《夏侯陽算經》、《張丘建算經》、《周髀算經》、《海島算經》、《孫子算經》各一道。

 十過六就算通過,則可以參加下午的筆試。

 上午的裴行儉都答出來了,可他也不知道錯了幾個,不過可以參加下午的比試,想必肯定是十過六了。

 他用的就是師父教的那些數量近似法,乘除法,還有什麼留位法和抵消法等。

 因為裴行儉以前沒學過,就像一張白紙,顏白又用後世的那些算法來教他的,他掌握得很快,所以裴行儉的計算方式跟所有人都不一樣。

 會比現有繁雜的計算方式快很多,那些神秘的計算符號,到目前也就只有裴行儉完全掌握,作為嫡傳,肯定得有個壓箱底的手段不是。

 (對古代的人們來講,計算除法是一個非常難的問題,現有資料表明,古代中國採用算籌來計算除法,後來用算盤來計算,這是比較早的程序性計算除法的方法,而且越是簡單的算法越是不輕易示人。)

 一會兒就筆試了,這個裴行儉一點都不擔心,考題是從《記遺》、《三等數》兩本書裡抽出的十道題。

 如果沒有新題的加入,裴行儉覺得自己閉著眼睛都能答得得出來,這兩本書裡所有的習題已經算過無數遍。

 裴行儉甚至能準確地說出,哪一道題在書的第幾頁。

 筆試也是十道題,十條過九條即可及第,就會被授予官職。

 筆試的考題已經發下來了,裴行儉認真地看了十道題,有六道會做,只不過糧秣的計算改成了行軍耗減的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