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丘山 作品

第439章 黑劍與白衣劍仙!瘟部大魔神通(5k大章)



                涼州,九江府。

    李末一行駕馭【象鬃馬】終於抵達了這座涼州最繁華之地,身為朝廷官員,倒是免了入城稅。

    只不過因為他們的坐騎並非普通馬駒,名列【寶駒錄】,因此每匹馬還要多交一份【良馬稅】,【道路養護稅】,以及【車糞稅】,算下來總共三十兩銀子。

    “涼州真是生財有道啊。”

    看著顧長安掏銀子,李末也忍不住腹誹道。

    天下九州,涼州地理位置偏僻,山高路遠,少有平原,算不上富庶。

    別說與禹州,揚州這樣的經濟大州相比,就連李末以前所在的幽州都是不如。

    可是涼州境內,稅收的面目卻是天下九州最多的。

    據說就連修士都每年都要上交人頭稅,修行稅,靈氣淨化稅,法寶養護稅,丹藥處理稅等等。

    僅僅針對修士的稅種便有三百多種,除此之外,就連那些登記在冊的妖鬼都要交稅,最離譜的是便是【生不為人稅】,因為不是人,所以要多交稅。

    “北邙十萬荒丘,號稱百萬妖鬼,如果不是因為北煞玄僵的存在,涼州的官老爺早就派人去哪裡收稅了。”顧長安隨口道。

    “收了這麼多稅,涼州似乎也算不上多麼富庶啊。”李末跟著顧長安進城,忍不住道。

    “你可別亂說話……“

    顧長安回頭狠狠瞪了李末一眼。

    “這裡便是九江府啊。”

    李末縱馬入城,看著眼前的繁華景象,與青蟾城相比,果然是天壤之別。

    雖說無法與京城相提並論,卻也遠遠勝過龍淵府。

    到底是一州首府,人間富貴多聚於此,商賈通貨流轉八方。

    “果然越是繁華的地方,進入的門檻就越高。”李末喃喃輕語。

    他們一行三人,僅僅入城便花費了三十兩銀子。

    三十兩銀子,涼州境內,可能許多人一輩子也賺不到這麼多錢。

    即便沒有【象鬃馬】的原因,對於許多平民百姓而言,入城的稅收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古往今來,凡是富庶都城,地貴不易居……在這裡,花錢的地方多得是。”

    顧長安從小便在九江府長大,對於這裡,倒是頗為熟悉。

    “幸好帶著你這個錢袋子。”李末咧嘴輕笑道。

    “我可沒那麼多錢。”顧長安撇了撇嘴,不由轉身看向李末。

    “你不是剛剛得了一把寶劍嘛?回頭把它給當了,換點銀兩。”

    “那把劍!?”

    李末心頭微動,取出了先前那位瘸腿中年男子贈送的三尺劍,鋒芒未開,黯淡無光,毫無寶氣可言,怎麼看都有些粗製濫造。

    “這玩意看著不像值錢的樣子……”李末觀摩了一番,不由道。

    “它叫什麼來著?”

    “北辰劍!”解琵琶幽幽的聲音從身後傳來,美眸中透著一絲冰冷。

    想起那個瘸子,她的心中便不由升起一陣不悅和煩躁。

    那瘸子不僅送了李末一把破劍,送給她的東西更是離譜,使人竄稀的【土黃金】,一看就不是什麼正經玩意,似乎還有羞辱之意。

    “北辰……那是夜晚北方最亮的一顆星,古來客商行旅,多以此辨明方向。”顧長安盯著那把劍,不由笑道。

    “這把劍看著似乎不太亮。”

    漫漫永夜,北辰懸天,指北光照,灼灼不滅。

    “若不是你急忙拉著我走,那瘸子是不是就要開價了?”李末對於這樣的套路似乎無比熟悉。

    以前,羅浮山下有個賣菜刀的也是這般操作,名曰相送,最後卻還要收個工本費。

    不要三千兩,不要三百兩,不要三十兩,只要三兩銀子,祖墳冒青煙的價格!!!

    “各行各業都有人才啊。”

    李末輕笑,順手將那把【北辰劍】塞進了馬背行囊之中。

    “先找個地方歇歇腳,弄口吃的。”

    “前邊便是風雨樓了,今天我破回財。”

    顧長安勒住韁繩,指著前方道。

    按他所言,【風雨樓】乃是九江府最負盛名的酒樓,也是涼州境內最為知名的古蹟。

    古往今來,凡入涼州,必見風雨。

    此樓名聲之隆,號稱天下六大名樓之一。

    “風雨樓……”

    果然,片刻之後,一座七層小樓浮現眼前,簷牙高啄,樣式古樸,深得九宮閻浮之妙,門樓之上掛著幡旗,匾額正懸,上書風雨樓三個大字,蒼勁有力。

    樓前兩旁則是掛著一幅楹聯,上面的字跡稱得上是鐵畫銀鉤,既有文宗之韻,亦有仙家之氣。

    “蒼天若有風雨起,龍蛇起陸撼江山……”

    李末喃喃輕語,不由地眸光亮起,失聲嘆道:“好大的氣魄!”

    風起雲湧,龍蛇起陸,蒼天有變,江山必撼。

    這是亂世之象,卻也是豪傑並起之時。

    “當年太祖起兵戈,曾登臨此樓,寫下了這道楹聯,有身當亂世,臨絕天下之氣魄……”

    “那時節,天下大亂,龍蛇並起……”顧長安喃喃輕語,神思悠悠,追溯著那個血火交織的歲月。

    “神宗登臨大位,曾經三次臨此樓……”

    古往今來,不知多少名人豪客驅身風雨樓,憑弔先人,見古蹟而忘懷。